广州黄埔汇聚近4万中小企业,多举措加快攻克“卡脖子”难题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1-10-19 23:12

10月19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新闻发布会在该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馆举行。

南都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0月24日视察广州科学城,曾殷切嘱托“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并指示“要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三年来,一大批中小企业在黄埔区发展壮大,全区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均是中小企业,80%以上授权发明专利和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中小企业,其中2020年实现“小升规”企业达141家。中小企业已成为该区冲刺“万亿制造”的主力军。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新闻发布会现场。李剑锋 摄.jpg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新闻发布会现场。

黄埔区在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审批筹建、知识产权、氛围营造等多方面用力,厚植“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沃土。目前,该区集聚了中小企业近4万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8家,分别占全市的47%和30%。


鼓励中小企业突破“卡脖子”难题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2100家,数量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全区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也同样居全国经开区之首。这些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小而不凡”的企业,成为加快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重要载体。

发布会上,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雷敏表示,三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夯实基础补齐“断链”,瞄准芯片、半导体、基础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产业基础薄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出台了IAB政策、“信创10条”“智能传感器20条”“专精特新10条”等政策,每年支持不少于10亿元,从经费、融资、人才、平台等多方面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基础工艺、技术、产品“单点突破”,助力关键技术应用创新与产业化。

“黄埔区通过联合银行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我们公司通过资金池获得了银行贷款1000万元。”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禾信仪器”)副总经理黄正旭说。

广州高新区专精特新产业园之一——高新钧恒广场。贾自豪摄.jpg

广州高新区专精特新产业园之一——高新钧恒广场。

为做好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引入中科院等13家大院大所,支撑区内中小企业开展核心产业化技术攻关。已落地的工信部7所部属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为区内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数字化信息平台、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多层式专家智库、产业技术交易中心、技术经纪人培训基地、校企联合中试基地等特色载体,加速“产学研用”融通创新。

“我区还将率先推行‘揭榜挂帅’‘职业技术经纪人’等机制,由国企牵头推动房产经纪人向科技助推人转型,形成‘国有配套资源开放+研究院所顶尖技术产业化’的国有资源为科研资源‘保驾护航’的成果产业化生态体制。”雷敏说。


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积极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规模、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黄埔区科技局副局长黎集怡介绍,该区不断完善“创业-高企-瞪羚-独角兽-百亿级高企”政策培育体系,建立了一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路径。目前全区认定瞪羚企业413家、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22家。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广泛参与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牵头的项目,组建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推动培育更多能办大事的中小企业一大举措。

作为黄埔区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的禾信仪器就是典型的例子。据了解,该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共同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规划建设质谱技术研究院、质谱产业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科学仪器企业孵化器等,构建质谱行业生态。

禾信仪器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李剑锋 摄.jpg

禾信仪器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

截至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建设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49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过30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居全省前列。

黄埔区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吴捷峰先生介绍,“十四五”期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建设万亿级产业集群,并打造新型显示、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集成电路四大新兴优势产业链。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延伸放大核心优势,支持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成长型科技新贵,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为中小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全面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离不开优质的营商环境,特别是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副局长廖菁就表示,“通过不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高效有序配置,支持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重要主体。”

据了解,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土地管理方面率先试行“带规划方案”出让用地,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这大大加快了优质企业的成长速度,也降低了发展成本。

其中,开展“摩天工坊”试点是该区创新土地管理的一大亮点举措。目前,全区已批摩天工坊项目3个,涉及用地面积10.69万平方米,推动“园区上楼”,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用地成本。

不仅如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积极打造规范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支持中小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率先将区块链、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到政务服务,不断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而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综改试验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过去三年在知识产权保护覆盖、监管方式创新方面的努力也成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该区通过推进国家专利局审协广东中心等平台建设,设立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粤港澳知识产权调解中心,组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联盟,集聚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仲裁委等17家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为企业创新构建了集行政执法、司法保护、调解仲裁、行业自律、海外维权为一体的大协同大保护格局。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张成 倪昌兴 范敏玲 李剑锋 贾自豪

图片:通讯员提供

编辑:莫郅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