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三批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广州海珠湿地获批为第三批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
海珠湿地鸟瞰图。
地处广州城市中心区域的海珠湿地是珠江三角洲河涌湿地、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系统,重要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生态系统,让这里成为了都市野生动植物的“生命乐园”和城市的“生态护卫者”。
海珠湿地以特色资源为基础,引入湿地科研项目,促进湿地监测工作,指导生态修复实施,进一步提升湿地资源,形成多领域多方参与的科研监测体系。
“十三五”期间,海珠湿地共开展生态监测项目约26项,其中包括生物因子(植物、鸟类、水生生物、昆虫、两爬、兽类等)和环境因子(水质、大气、土壤等)。持续性的监测结果显示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环境指标逐年向好趋势明显。
植物是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关系最密切、最具有指示意义的种群,其多样性能够准确反映湿地公园内生态健康状况。“十三五”期间,海珠湿地维管束植物记录有835种,此前的2017年记录625种,2018年记录630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I级2种(水松、苏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II级6种(水蕨、樟树、舟山新木姜子、土沉香、降香黄檀、美冠兰)。
海珠湿地鸟类记录有180种,夏候鸟20种,冬候鸟78种,留鸟72种,旅鸟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黄胸鹏),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6种。
2020年4月首次现身海珠湖的白眉鸭,2021年10月19日被拍到成群结队回到海珠湖。拍摄/陈克军
鱼类记录有60种。据介绍,与其他水生生物类群相比,鱼类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位置。它们不仅是一些鸟类的饵料来源,也关系着高等水生植物类群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鱼类群落结构组成与湿地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昆虫记录有昆虫类155科535种,其中蝴蝶81种、蜻蜓34种、甲虫95种、其他325种。三有名录有3种(丽叩甲、中华蜜蜂、双齿多刺蚁),IUCN红色保护名录NT近危等级一种(四斑细蟌)。
湿地的植物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的活性,在控制水质污染、降解有害物质上起了重要作用。监测数据表明:经过植被、土壤、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湿地水质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发挥了湿地的净化功能。以海珠湖为例,近年来,海珠湿地区域内PM10、PM2.5、CO历年年均值总体呈现稳定下降趋势。可见在科学的湿地管理工作基础上,城央湿地对城市空气质量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整体上,湿地中的鸟类、昆虫、鱼类、底栖、两爬、兽类等物种在湿地土壤、水体及植被的支撑下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十三五”期间海珠湿地科研监测数据显示,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环境因子监测指标相对较好,湿地发挥着巨大的调节支持、供给等功能,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做为全国十分稀有的特大都市中央科研基地,近年来,海珠湿地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几十所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海珠湿地建立长期科研基地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海珠湿地创新实施“全民科学家”项目,与高校、科研院所、NGO组织等联合开展科考大赛。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图片:来源海珠湿地微信公众号
编辑:代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