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突围,东莞转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1-10-23 11:41

2019年,HarmonyOS 1.0在东莞发布;

2020年,华为再次选择东莞,面向开发者发布了HarmonyOS 2.0;

今年,同样的地点——东莞,HarmonyOS 3开发者预览版正式发布。

10月22日,2021华为开发者大会在东莞篮球中心启幕!这是华为开发者大会连续第三年在东莞举办,华为&东莞CP再出圈。这一次,我们关注的是“突围”。

截屏2021-10-22 下午3.07.35.png

华为开发者大会宣布,HarmonyOS 3 Beta预计将在2022年第一季度发布。

“过去两年多,华为突围寻找方向。”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主题演讲上表示,如今最伟大的企业是拥有生态的企业,华为投入了近500亿元构建鸿蒙生态体系,相信星光璀璨,未来可循。

华为寻求突围的同时,我们看到东莞转型亦已开始,改变电子信息业“一业独大”,推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重构格局,加码源头创新改变产业基因,低成本空间引入成长性企业……放出一个个“硬招”,寻找发展新动能。

市中心图01.jpeg

东莞市中心。

改变“一业独大” 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基地

“东莞制造业大市,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制造基地。去年,东莞三大手机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有所下降,但是仍占有重要位置。”21日出席中国(东莞)智能终端高峰论坛时,东莞市有关负责人坦言。

华为、OPPO、vivo三台手机是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2016年,华为系和OPPO、vivo等组成的步步高系,分别成为东莞“千亿级”企业,实现“千亿级”企业零的突破。三家智能手机企业的主营业务一度占据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半。智能手机龙头企业对全市智能制造业乃至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

但是,东莞关于“一业独大”的隐忧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直在布局更多支柱产业。尤其是近两年,华为受外围环境影响,东莞寻求多维度发展的心就更迫切了,也到了对自己下“狠手”的时候。

今年,东莞推出七大战略性新兴基地(分别为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东莞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东莞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而这一些基地的产业选择均是基于东莞实际选择,如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202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6.8亿元,总产值接近万亿元,产业链综合配套率超过90%。在此基础上,东莞谋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再上台阶。

为了支撑这七大基地发展,东莞利用采用超常规的手段支撑它们发展,包括推行“一基地一政策”、试点“标准地”、构建规模达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体系等。今年5月,七大基地面向全球“揭榜招商”,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1483亿元。

塘厦镇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其中一个代表,如今形成新动能加速汇聚的强劲势头,新招引的35个重点产业项目正加快落地,预计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达到1287.5亿元,超过了全镇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塘厦。

截屏2021-07-29 下午4.13.26.png

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

加码科技创新  为产业注入创新基因

核心技术被卡,如喉咙被掐。相信近两年来,国内多家龙头企业的起起伏伏,已深刻印入莞人的脑海。

40年的加工贸易发展历程为东莞积攒了实力,如何加速转型升级,成为东莞新一轮发展非常重要的选择。这一次东莞选择“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共识下,东莞强势推出松山湖科学城战略。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90.5平方公里(含水域),协调区规划面积41.7平方公里,目标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系统,支撑东莞、大湾区发展,为国家战略实施赋能。

月球土壤.jpeg

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接收首批约0.85克月壤。(资料图)

生态系统中,源头创新无疑是投入最大,周期最长,但也是必须要做的一环。松山湖科学城在这一环上“花重本”,如今这里聚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初步勾勒出松山湖科学城的轮廓。

部分项目成果逐步显现。如中国散裂中子源在经过团队精心调试后,设备功率成功提升20%,设备实验能力及效率迈上新台阶。海内外注册用户超过2600人,衍生了一批公共创新平台,攻克了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完成各类前沿课题500余项,累计产出科技论文600余篇。它已经成为支撑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大科学装置之一。

科研人才是推动科学城跨越发展的创新之源。近年来,松山湖共引进各类人才超过2500名,其中教授、研究员等高层次人才近30%,陈和生、王恩哥、汪卫华、方滨兴、李国杰等近68位国家级科学家扎根于此。围绕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松山湖科学城定制供给创新服务与生活服务设施,使各类人才安心“搞”事业。

东莞对于松山湖科学城的期待——在东莞迈向GDP高质量稳定过万亿元并接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发挥关键引领作用,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4000x2595_6172c44a88a42.jpeg

华为溪流背坡村。

控制土地成本 推低成本空间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工业现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来换取工业的成长。现在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产业成长的可能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距离深圳坂田只有50公里的东莞,恰恰是能为华为提供土地的城市。

2005年华为来了,2018年位于松山湖畔的研发终端总部启用,数万研发人员在这里潜心研发。华为产业链跟随而来,对松山湖的产业、人才结构调整起到关键作用。可见,土地要素的重要性在华为落地东莞这一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制造业起家的东莞,“土地”这一根弦也一直绷着。首先,东莞共划定420平方公里工业保护线,其次推出低成本空间,入驻项目享受的场地租赁扶持标准为场地租金减免50%,减免年限最高不超过3年。当然这些空间面向的是高成长性项目或市招商引资重特大项目。到2022年底前,东莞全市计划统筹100万平方米以上低成本空间。

为了拓出更多空间,2019年东莞将“拓空间”以市政府一号文推出,设定每年市级收储1000亩、镇级收储10000亩的目标,截至今年7月,全市共收储土地25046亩,其中工业用地10710亩,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空间,东莞走向集约发展。

启示录 图一(功改工).jpeg

东莞积极“拓空间”,支持制造业发展。

金融赋能 与优质项目“强捆绑”

2021年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日前启动,赛事规则有多项变化,其中一项是建立赛事获奖项目直投制度。而一种改变,可以看到松山湖乃至东莞思路的改变,企业奖励不再“撒胡椒面”而是通过金融赋能,精准发力,引导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赛事获奖项目直投制度就是改变以往大赛总决赛中的特等奖奖金奖励,改为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直接获得由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或合作投资机构提供的股权投资,额度分别为600万元、400万元、200万元,投资额度较去年增长3倍。“如愿意在园区落地,我们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投资的力度,去扶持好企业的发展。”松山湖科教局有关负责任表示。

一方面是金融赋能,另一方面是双方的“绑定”,实现强强联合,最终是反哺到本土经济当中。

时间回到2013年,东莞就设立首个政府引导基金,名为“东莞红土创业投资基金”,此后也陆续成立如创新创业种子基金等,新近成立的是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规模达100亿元,通过投贷联动、联合投资等方式撬动超过500亿元的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及产业,以持续引领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些基金的能量释放仍需要等待,然一旦释放,则难以估量。“最牛风投城市”合肥就是最好的案例,它在京东方、蔚来、长鑫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战绩可所谓经典。直接推动合肥迈入“万亿元GDP俱乐部”,2020年GDP10045.72亿,而20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325亿元。20年时间GDP增长了30倍。

改革秘籍.jpeg

松山湖科学城航拍图。

东莞今年目标就是进入“万亿元GDP”,但它的未来显然不止万亿。从多元布局到核心技术注入,从成本控制到金融赋能,东莞的转型持续进行。引用本次华为开发者大会的主题“未来,有迹可循”,东莞城市进阶指日可待。

采写 南都记者 梁锦弟 

摄影 南都记者 刘媚 谭伟山

编辑:梁锦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