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经济蓝皮书:发挥南沙优势,打造大湾区航运金融集聚区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1-10-26 19:08

南都讯10月26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联合发布《2021年中国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广州经济蓝皮书),当中的《广州南沙航运金融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分析了南沙航运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配套政策缺位、航运金融业务狭窄、要素集聚有限和人才不足等问题,建议南沙依托产业、成本、区位三大优势,促进航运金融跨越式发展。

南沙航运产业地位凸显,发展航运金融恰逢其时

《报告》显示,2020年南沙港区货物吞吐量3.4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 1721.68万TEU,两项指标分别占广州港的65%和79%;同时,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开通运营、南沙保税港区获批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南沙航运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日益凸显。目前,广州正鼓励航运与海洋金融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在南沙区集聚发展,打造航运金融服务集聚区可谓适逢其时。

自贸区挂牌以来,南沙区建立了“广州航运交易所”和“广州航运交易有限公司”两大航运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于2016年5月设立了总规模为50亿元的“广州南沙航运产业投资基金”。

同时,南沙加大力度培育航运产业基金、航运保险、航运融资租赁、航运支付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产品,目前已完成线上交易保单969单,累积实现保费约2333.08万;吸引了2208家融资租赁企业落户南沙,注册资金总额超5000亿元。目前,南沙正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飞机船舶租赁集聚区,累计交付租赁船舶80艘,合同金额32亿元。

《报告》指出,南沙航运金融业务拓展仍显不足。目前,南沙航运金融业务品类较少,缺乏核心产品引领,全产业链一体化的航运金融业务链尚未形成。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和航运金融专业人才,再加上广州航运交易所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影响力尚未凸显,南沙航运金融的发展环境还有待提升。

建议:完善配套政策扶持,解决航运企业融资难

课题组比较研究了英国伦敦、挪威、新加坡等国际上代表性的航运金融发展模式和经验做法,为南沙航运金融的未来发展作出规划。《报告》建议,南沙应利用在航运、海洋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有产业、成本和区位三大优势,大力促进航运金融跨越式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南沙应抓住“一带一路”、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向上级金融监管部门争取先行先试的政策,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探索出台“南沙特色”航运金融发展的配套政策。同时鼓励和支持成立专业银行、保险机构、投资和金融等服务机构并拓展航运金融产品。对于高端航运金融企业,应在落户、税收和用房上给予财政补贴,并建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对南沙航运金融工作的合力与协调机制。

二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探索融资新模式。为了解决航运企业的融资难,应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航运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推出更多风险可控、灵活简化的保险品种和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创新跨境航运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在获取和完成跨境订单提供帮助并规避风险,促进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融资模式。同时,鼓励航运企业创新服务基地等平台,进行多种形式的产融对接,以多种方式重点解决航运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融资困难,促进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融资模式。

此外,《报告》建议广州航运交易所加强与港澳航运的交流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航运要素交易平台。大力引进和培养“航运+金融”复合型人才,探索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并为航运金融人才落户南沙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采写:见习记者 刘安琪 实习生 黄江勤 通讯员 粟华英 

编辑:刘安琪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