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之治调研|全省首创太阳能潮汐车道,科技赋能畅通工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佛山
原创2021-10-27 18:10
WechatIMG599.jpeg

把群众“呼声”变“掌声”!南方都市报2021年“佛山之治”榜单之“为群众办实事”点赞榜近日启动榜单编制和系列调研。

经前期广泛征集,南都佛山课题组已收到120多件申报案例。经过梳理发现,申报的案例包括贯彻新发展理念、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多个方面。为收集群众的“掌声”,课题组遴选出80个案例将于本周内上线,在南方都市报APP和N视频APP接受市民街坊点赞。

同时,南方都市报还组织“南都治理观察团”专家组对具有代表性的候选案例开展系列调研。10月22日,“南都治理观察团”专家组开展了首场调研活动。当日“南都治理观察团”专家组来到禅城区,实地走访了文华小学、禅城行政服务中心、智慧潮汐车道以及华南科技装备产业园,深入了解其先进创新经验及做法,并进行点评、提建议。

IMG_6816.JPG

IMG_6817.JPG

作为佛山中心城区的禅城,以全市最小的土地面积承载着最大的人口密度,人民群众对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反应较为强烈。为了不断提升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市民交通出行体验,今年8月,禅城区全面铺开“畅通工程”两年行动。

在佛山市实验学校西门的荷园路,46台“潮汐机器人”正在路中“值岗”,随着辅警按下智慧潮汐车道的按钮,它们便开始缓缓向道路西侧移动,不出半分钟,原本双向“2+2”车道摇身一变“1+3”车道,通往学校的道路瞬时增加。

这是禅城区“畅通工程”创建校园周边交通治理示范区项目的一个缩影。10月22日下午,南都观察团专家组一同现场体验潮汐车道的“妙”用,考察片区校园周边治理情况。


潮汐机器人瞬间位移

送学段道路资源合理分配

禅城区创建校园周边交通治理示范区的范围为绿景路以南,魁奇路以北,文华路以东,南海大道以西四条路组成的片区。这里覆盖了佛山市实验学校、华英学校、环湖小学共3所学校,距离近且学生多,此外,该片区同时聚集3个行政机关及7个住宅小区,高峰时段交通高度集聚,造成片区常发性交通拥堵。

为此,禅城区交通运输局联合佛山公安局禅城分局,以减总量、提效率、增供给和强管理为总体策略,配合科技化和品质化的手段,打造儿童友好型交通出行环境,以综合提升整个示范区交通通行能力。

在实验学校西门,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全省首条应用在城市道路、具备日常交通功能的太阳能智慧潮汐车道。车道长为200米,分为两段共由46台潮汐机器人打造而成,每台潮汐机器人配置了两块太阳能发电板,运行所需能量由太阳能提供,总投入约七八十万元。

WechatIMG943.jpeg

实验学校西门的太阳能智慧潮汐车道

DSC01752.JPG

太阳能智慧潮汐车道由46台潮汐机器人打造而成

禅城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发堂介绍,潮汐机器人可以使用遥控,也可以设定时间后让其自动启动,目前均配备了辅警通过现场遥控启动的方式进行。由此可以根据上学放学时段动态调整车道方向,合理分配道路资源。在早晚高峰潮汐机器人“大展身手”后,即可实现南往北3条车道、北往南1条车道的调整,其他时段则恢复为双向各2车道,从道路供给的源头改变了片区上下学高峰期的拥堵之疾。

“此前,我们也分析过如设定时间自动启用潮汐车道,有车辆并排通过时将无法避让,极易出现交通事故,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观察团提出的控制潮汐车道方式的问题,杨发堂解释了还未能实现自动启动的原因。

为此,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谭国戬就建议,改进目前还需要安全专人现场控制车道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智能交通大数据平台,合理调配公共交通资源,来更有效地发挥智慧交通潮汐车道作用。


精细化治理校园周边交通拥堵

多措并举减负片区通行压力

除了示范片区的首创性智慧化科技手段赋能道路,禅城区还寻求从硬件设施解决校园周边的交通现状。在调研现场,禅城区交通运输局就拿出了示范片区的“作战图”,并结合图片直观地展示给观察团。

DSC01764.JPG

建校园周边交通治理示范区“作战图”

在上下学时期,校园门口所对的道路点是要缓慢迈过的“一道坎”,送学接学的家长们要看着孩子走进校门才安心。“以往家长们都想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增加护学走廊以后,在实验学校的西侧和北侧约有10个落客区,看到孩子进入以后,家长也就放心了。”杨发堂说,护学走廊和送学车道采用风雨连廊直连校门,把校门口的一个“点”的拥堵平均分摊到整个路段。

施策解决家长送学端的需求后,禅城交通部门还思考要如何从源头上缓解校园周边私家车流量大而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禅城区共享校车应运而生,这是以政府主导、企业运作、行业监管的模式,采用“一线多校”形式提供的共享校车服务,提高线路覆盖率。共享超车从去年9月份运行至今,目前区内一共有13所学校采用了24辆共享校车,大约1470名学生乘坐。

在不改变绿地性质的前提下,实验学校南侧的闲置绿地化身为供家长接送学生的生态智能停车场,为周边增加了约130个停车位。据了解,该停车场采取分时段收费的方式,前1小时免费,主要服务送学家长及附近居民。并设置停车诱导指引,及时引导需要较长时间停放的家长接送车辆进入停车场,解决目前接送学时段家长车辆长时间停放在行车道阻碍交通的问题。

DSC01763.JPG

佛山市实验学校南侧的生态智能停车场为周边增加了约130个停车位

同时,禅城颇具人文关怀地充分考虑到了晚上放学学生在道路交通中的安全。实验学校所在的荷园路中间缺少信号灯,增加了晚自习后回家学生的安全隐患,智慧斑马线充当起了信号灯的角色。“当有人走进路口时,路口斑马线两端就会发光闪烁,提示过往司机小心行人。”相关负责人在现场介绍道。

除了实验学校的“硬核功夫”外,华英学校西门的公交站已进行港湾式智慧化改造,减少对交通运行影响,同时更换智慧化公交站牌,提升候车体验、优化公交服务。在环湖小学周边,新增LED动态显示屏优化限时单行交通组织,理顺行车秩序,魁奇路与南海大道路口设置南北待行区。绿景路与湖景路口、绿景路与南海大道路口设置蓝色公交专用进口道,交叉口通行能力提升3%-8%。


成效:片区道路通行时间缩短三分之二

9月1日开学日当天,治理措施全盘启用。虽然片区工作日日均车流量比日常增加了约12%,但三所学校周边的荷园路、深华路等道路基本畅通。普遍家长反映道,学校路段的通行时间由原来15至20分钟减少到5分钟以内,接送时间缩短了将近三分之二。

自整体方案实施以来,据高德地图数据显示,禅城全区通勤日高峰较去年同期拥堵缓解4.85%,通勤日高峰期平均运行速度更是较去年同期提升了9.02%。经过一个多月的测评,该示范片区的交通提升率约达10%,效果明显且获得了群众一致好评。


专家说:

禅城区交通治理精细化的运作方式非常值得点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绣花针功夫治理城市”的理念,低成本地解决了一个“老大难”问题。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胡光霁

禅城积极探索智慧交通潮汐车道的做法值得鼓励和支持,实现了交通有序管理、师生安全管理、车道资源管理三个目的。在此基础上,未来可以建立和完善智能交通大数据平台,合理调配公共交通资源,选点探索实施“智慧交通拉链式”潮汐车道这一高效利用道路资源模式。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 谭国戬


统筹:裘萍、何惠文

采写:南都记者 刘钰滢 胡嘉仪

拍摄:南都记者 郑俊彬 陈斌颖

编辑:刘钰滢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改革新举措,褒扬创新行动力:“佛山之治”发布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