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新机遇:融入深圳伶仃洋战略,联动广州狮子洋战略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1-10-28 14:04

即将站上“万亿元GDP”“千万人口”城市新起点上,东莞如何乘势而上?珠江东西岸通道快速增加,东莞地位会否受到挑战?“轨道上大湾区”雏形已现,东莞如何锁住优质资源?

南方都市报莞惠新闻部《湾区会客厅》邀请城市规划以及区域合作的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袁奇峰教授,保利发展控股湾区公司助理总经理、虎门高铁站TOD项目负责人 庞广军两位重磅嘉宾“头脑风暴”,分享东莞新机会,深度解读热点话题。

《湾区会客厅》关注新格局下,东莞机会。欢迎点击视频。

袁奇峰认为,随着珠江东西岸通道快速增加,东莞可以在积极融入深圳的伶仃洋战略,联手广州推动狮子洋战略,做到“南成北就”,成为两城真正的“超级联系人”。庞广军表示,保利深耕东莞多年,在他看来,东莞机遇明显,东莞未来要建设更多的高地,要强化自身产业、成本、空间上的吸引力,吸纳更多深圳甚至整个大湾区的资源到来。

嘉宾: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袁奇峰

保利发展控股湾区公司助理总经理、虎门高铁站TOD项目负责人  庞广军

531633923707_.pic_hd.jpg

两位嘉宾现场解读东莞热点话题。

推动 “伶仃洋战略” “狮子洋战略”

大湾区建设,东莞主动融入,凭借着优越的区位,承接广深港一线城市资源溢出的同时,主动谋变,练好内功,推出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等重要战略平台,从学习型跟随型向原创型城市转变。

随着珠江东西两岸通道快速增加,中山、珠海、江门、佛山都想搭上深圳这趟快车,伶仃洋战略初见端倪,东莞连接广深港的通道唯一性正在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广州全力南拓,东莞也迎来和广州合作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可和广州构筑一个全新的狮子洋战略。

601633923747_.pic_hd.jpg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袁奇峰

“面临区域格局的重大调整,东莞如果没有超前的战略应对,挑战会是巨大的。”城市规划以及区域合作的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袁奇峰分析,如果东莞在通过滨海湾新区加入深圳都市圈的环伶仃洋战略同时,还能够左右逢源,和广州一起构筑在狮子洋两岸协调发展,就能做到“南成北就”。

推动过程中,袁奇峰认为要用好“高地战略”,通过好的策略、优质项目来支撑“高地”建设。“如东莞没做成高地,就会变成别人的腹地。东莞要成功,就要做更多高地,更多节点,更多 ‘松山湖’。”

以TOD建设 锁住优质要素

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过去以货流为主的要素流动,演变为人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本流等的流动。如何锁住优质要素发展优势产业,成为东莞待解之题。

袁奇峰坦言,轨道可以是抽水机也可以是发动机,他提出“Place making”,即通过创造场所来锁定资源。

581633923740_.pic_hd.jpg

保利发展控股湾区公司助理总经理、虎门高铁站TOD项目负责人  庞广军

庞广军是保利发展控股湾区公司助理总经理,同时是虎门高铁站TOD项目负责人。他认为,TOD正是这样的存在。与“轨道上盖物业”是不一样的,以前“上盖”就是通过性,相当于是做了抽水机,将水都抽走,但是现在做的是站城一体的TOD综合体,通过发挥TOD“核聚变”优势和能力,目的是把别人的资源要素吸引过来。不同要素在此碰撞,从而产生更大能量,产生更大爆发力。

TOD如同城市发展核的存在。袁奇峰补充,TOD项目站城一体,这个“城”不只是TOD所在的几十公顷的土地,还有它周边的新城建设,通过做一系列的高地建设,他相信东莞会脱胎换骨

观点交锋 头脑风暴

广深两城“超级联系人”

南都: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的第三年,两位如何看东莞的表现?

袁奇峰 :2013年以后,东莞的发展速度就很快。大湾区规划纲要印发,深圳都市圈方案出炉后,东莞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积极做许多工作,比如说“南部战略”,主动融入到深圳都市圈,争取成为深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东莞打造的松山湖、滨海湾新区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项目。东莞积极参与湾区的建设,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庞广军:保利湾区公司总部设在东莞,它负责管辖5个湾区城市的公司业务。我们之所以把公司总部放在了东莞,而没有放在湾区其他城市,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对东莞的信心。

南都:融湾入区过程当中,东莞最大优势是什么?

庞广军:我认为,东莞最大的优势还是区位优势。东莞被称为近代史的开篇之地,又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同时被称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立足之地。

一直以来,东莞之所以肩负这么重大的使命,就是因为它的区位。在这一轮大湾区建设中,东莞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它被香港、广州、深圳三个一线城市所包围,决定了它一定在大湾区建设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也是我们致力于在东莞开展TOD战略的源头原因之一。

WechatIMG3242.jpeg

珠江两岸“A”字形空间架构上,“A”字中间一横,就是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狮子洋通道都落在东莞。

袁奇峰:我很同意。在我印象里,多年前,中山市的领导过来考察,老在说“同人不同命”,你们的“命”就比我们好,这个“命”是什么“命”呢?

地处穗港之间,这应该是大湾区建设之前东莞的一个特别的优势。这个优势就使它得以发展“三来一补”,逐步成为一个世界工厂。在前面30年,东莞在中国乃至全球产业的地位是很高的,就有点像如今深圳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

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莞产业受到重创,但经过努力,2013年从低谷走出。这个时候,东莞迎来再一波发展,其主要的驱动力来自深圳产业和技术的扩散。

现在深圳都市圈建设,东莞很积极。为什么积极?因为东莞在参与到深圳都市圈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实惠。另外,深圳现在有“双区驱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有广东省全力以赴支持,东莞更是责无旁贷,要支持深圳建设。

截屏2021-10-27 下午7.10.31.png

东莞被香港、广州、深圳三个一线城市所包围,区位优势依然明显。

伶仃洋战略+狮子洋战略=左右逢源

南都:东莞也被形容为“通道型”城市。东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及,无缝连接广深两个城市。东莞要成为两地“超级联系人”,怎么看这个布局?

袁奇峰:跨江通道增加以后,珠三角西岸的城市和深圳的连接也在加强。东莞是受到挑战的,尤其是通道唯一性受到挑战,如果它不能做好“超级联系人”,不少要素可能就会流到西岸去。

比如说,中山利用深中通道在打造翠亨新区。珠海就计划以唐家湾后环片区来迎接深珠通道。

面临区域格局的重大调整,东莞如果没有超前的战略应对,挑战会是巨大的。东莞在和深圳无缝连接中,战略是很清晰积极的。另外一方面,东莞怎么去对接广州?这是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现在广州的发展也发生变化。以前“东进南拓”,“东进”大过“南拓”。这些年,广州下定决心把南沙推出来,作为湾区建设的重要尖兵。但南沙离广州城区又太远,所以广州正在谋划一个新的战略——莲花湾战略,利用佛莞惠城际、莲花山通道、南沙大桥、狮子洋通道建设的机会,在狮子洋西岸构筑21世纪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盘。

深圳都市圈的核心是环伶仃洋战略,东莞已经通过滨海湾新区积极加入其中。我认为,东莞还可配合广州南拓构筑一个新的“狮子洋战略”。如此,东莞就能够左右逢源,通过把握住跨狮子洋通道急剧增加的趋势来构筑新的发展优势,做到“南成北就”。

东莞把自己定义成“超级联系人”,我觉得是很高明。

庞广军:东莞还有一个说法,不是叫做“通道”,而是叫“两头吃水”。它做一个盆地,两头的水都要往东莞来流,更多地凸显了东莞的主体地位。站在东莞的角度,它享受的是两个超级城市的产业、人口的等一系列的资源要素外溢,这也是东莞的安身立命之本。

DJI_0182.jpg

东莞从学习型、跟随型向原创型城市转变。

你要是不做高地 就变成别人的腹地

南都:东莞在城市升级当中,在现今世界级湾区中,可以找到对标学习的城市吗?

袁奇峰:东莞太独特了。实际上,东莞这座城市就是一种类型,它是世界工厂,它又是都市圈的腹地型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多的是跟别人协作。

东莞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比如说,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布局大科学装置这一系列的工作。它在改变,从原来学习型、跟随型的发展模式向原创型转变。这是有挑战的,但它值得去做。开始做时,我们觉得反差忒大了,但现在看起来,它走在很前面。

如果粤港澳大湾区最终成为一个“巨型城市”的话,那么东莞应该有不少湾区级的话题,未来应该在经济的服务化和产业的创新化方面有所突破。除了松山湖,中心城区、滨海湾片区都会成为未来湾区级的节点。再次一级,虎门高铁站有高铁、城轨、地铁交汇,这是真正的黄金节点,一个可以创造链接、锁定流量的地方。

关键就是要选对好的策略,有好的项目来支撑,以打造“高地“的做法来进行。你要是不做高地,你就变成别人的腹地。东莞要成功,就要做更多高地,更多节点,更多“松山湖”。

庞广军:我很认同袁教授的观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东莞机遇是很明显的。我认为,东莞要发力的点就是要做更多像虎门高铁站TOD这样的标志性项目,要建设更多的高地,要强化自身产业、成本、空间上的吸引力,吸纳更多深圳甚至整个大湾区的产业资源的到来。

虎门TOD制图.jpeg

虎门高铁站有高铁、城轨、地铁交汇,一个可以创造链接、锁定流量的地方。

轨道时代 东莞通过 “Place making”锁住资源

南都:大湾区轨道建设如火如荼,东莞亦在加快推进。只是资源随轨道快速流动,东莞凭什么来留住优质资源?

袁奇峰:随着从“公路时代”到“高速公路”时代,再进入到轨道交通时代,情况发生改变。核心边缘模型逐渐转化为网络模型。过去主要是以货流支持制造业,现在随着地铁、城际、高铁建设,人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本流等高速流动。如何锁住优质要素发展优势产业,成为东莞待解之题。

在快速流动的流量里面锁定经济要素,就要靠“Place making”(场所营造)。

轨道加快了流动,也压缩了时空。它要么成为一个抽水机,把你的需求都抽到了更高层次的一些服务节点,它也可能是一个发动机,如果你能够创造很好的场所,有很好的功能配置,能有一些特色设定,那么它有可能成为把别人的资源吸过来。

所以说,用场所空间来锁定流量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要做更多的服务高地、创新高地,这就是东莞的出路。

庞广军:TOD模式,它是以公共交通来引导这个城市发展,由过去“交通核”的定位,演变成为现在“城市核”的定位,如虎门TOD综合体。TOD的核心就在于“集”和“聚”,人、货物、资金、信息等在此流动,在流动中产生碰撞,产生机会,产生商业机遇。

TOD模式与“轨道上盖物业”是不一样的。以前“上盖”就是通过性的,相当于是做了抽水机,将水都抽走,但是现在做的是站城一体的TOD综合体,把别人的资源要素吸引过来。通过发挥TOD“核聚变”优势和能力,不同要素碰撞,从而产生更大能量,产生更大爆发力。

截屏2021-10-27 下午7.45.22.png

虎门TOD有望2023年春节前建成使用,将助力提升东莞城市能级。

TOD引领新城建设 东莞“脱胎换骨”

南都:虎门高铁站建站之初,日人流量设计仅有3000人次,未来如何担下大任?

庞广军:虎门高铁站所在的这条线路还是比较特殊的,它是广深港客运专线,也是国内唯一一条时速350公里能直通香港市区的铁路。2010年建成,2011年通车,当时东莞正转型,因而没有做一些领先性设计,当时预留客流量只有3000,但是目前高峰时期要到6万,原设计的近20倍,它一直处“小马拉大车”状态。

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对车站进行彻底的改造。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保利和国铁集团联手,将虎门高铁站TOD核心片区升级改造为东莞新的城市会客厅,对标香港西九龙站,以TOD模式将车站、街区、公交接驳紧密联系,实现公共投入与区域资源的高效集成,提高资源要素流动的效率。这一想法也得到东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虎门高铁站重任在肩。

袁奇峰:早些年到这里来,站在东虎门站站台上,向北看是村子,向南看也是村子,那时我觉得车站镶嵌在一个农村里,我总觉得这个地方一定会变的。现在我们果然看到的变化,有好的开发商进来,有好的项目进来,有好的产业进来,像保利这样的企业,就是“Place making”的企业。

TOD项目站城一体,这个“城”不只是我们看到的这几十公顷的土地,还有它周边的新城建设,通过做一系列的高地建设,我相信东莞会脱胎换骨。

虎门图.png

虎门TOD建成效果图。

未来,东莞长怎样?

南都:区域、人口、空间、科创优势之下,现在有TOD的加持,东莞未来形象充满了想象空间,两位是否对东莞未来模样有过想象?

庞广军:东莞是轨道上大湾区的重要枢纽。站在大湾区都市圈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轨道上的东莞”,它的生活场景就像我们的Slogan“快联世界 慢活随心”,住在虎门高铁站这样的TOD综合体里,快速到达宝安机场、白云机场、香港市中心,与世界无缝对接。回到虎门TOD综合体里,又能慢活随心。

袁奇峰:未来理想的东莞,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一个有温度的城市,通过功能节点和服务、创新高地打造来带动城市发展,在存量时代通过“二次城市化”塑造出来的全新城市。

这些年我看到东莞做了很多变革,东莞仍然还会是一个产业城市,但应该还是一个可以安居的城市,更是湾区的服务和创新高地。

莞惠新闻部 珠三角可视化工作室 联合出品

策划  田霜月 潘劲松 申鹏 周昌和 何永华

统筹  肖佩佩 谭伟山 梁锦弟

摄像  陈辉 许燕玲  叶钧廷

摄影  谭伟山 陈辉

剪辑 李克川 许燕玲

出镜/脚本  梁锦弟

编辑:梁锦弟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虎门高铁站将大变样 TOD项目迎新进展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