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急救中心主任专访
2021年9月24日,深圳网球中心羽毛球训练场,一名34岁的女子运动时突发心搏骤停,幸亏有人出手相救,并拿来了救命神器“AED”,成功挽救了这名女子的生命。
时间回到2019年5月16日晚,市民孙先生心搏骤停,体育馆内员工王震宇,及时将AED送达抢救现场,协助救回跑友孙先生;2019年12月21日下午,网球中心员工班鼓,徒手心肺复苏+AED救回75岁网球“发烧友”老李……
深圳市体育中心作为市民运动的重要场所,成为深圳首批安装配置AED的单位之一,仅近两年时间内就有多名员工及时出手成功挽救了4条宝贵的生命。
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
事实上,截至2021年10月25日,深圳公众场所配置的AED成功挽救34人。成功救人的背后,是深圳这些年以创新为动力、发展为目标,铸就以“及时有效的社会急救、快速响应的院前急救、联动更畅的院内急救”医疗急救“深圳模式”的成果。南都本期《高见》走进深圳市急救中心,专访中心主任周强,了解深圳“急救模式”是如何给这座城市的市民带来安全感。
买了国内急救中心第一部车载CT,从申请到交付仅一个月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而来。深圳市急救中心凭着多年来对各类传染病保持的高度警惕,以及2003年抗击“非典”时积累的丰富经验,在保障市民日常24小时急救工作同时,及时制定疫情相关患者转运工作方案和调度方案,合理调配急救资源,将“120”网络医院分成三个梯队,对全市涉及疫情防控场所开展调派及转运工作,组织急救力量对全市涉及疫情防控场所开展调派及转运工作。截至2020年12月31日,投入疫情出车17749辆次,运送各类相关病人18669人,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
在抗疫过程中,深圳市急救中心及时总结“抗疫”工作经验,不断优化工作程序和方案,并紧急采购了一批抗疫物资,紧急建设传染性疾病现场筛查上报指挥平台。
在采购的物资当中,有一辆特殊的急救车。2020年3月13日,一辆急救车载CT车驶入深圳市急救中心,成为国内急救中心首部车载CT。
周强介绍,CT影像学检查是新冠肺炎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增配车载移动CT,不仅能够快速、灵活机动提高新冠肺炎诊断鉴定能力,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共用检测设备引发交叉感染。发生突发灾难事故时,移动CT可以直接到达现场开展救援。2020年2月,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向深圳市政府发起申请,建议增配专用移动CT车。从项目申请到车辆交付仅用时一个月,可谓是“深圳速度”。
构建全市应急救灾体系,首先要配备好硬件。
“深圳市委市政府对这一块非常重视,2011年一次性采购了65辆奔驰救护车后,2018年又采购了112辆奔驰救护车,一次性采购100辆在全国是第一家。”周强介绍,去年疫情发生后,又马上采购了36辆救护车,其中25辆是负压救护车,加上之前的负压救护车,目前我们有35辆负压救护车。
除了陆地上救援,2019年11月,深圳市航空医疗救援启动。国内首个由急救中心牵头、120网络医院和航空公司共同参与,有方案、有规划、有管理、有监督的“空中120”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在深圳启动运行。
深圳市航空医疗救援启动后,东通航空和各120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单位,在深圳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指挥领导下,在坚守人民生命安全与飞行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利用直升机突出的救援优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航空医疗救护保障机制,共同打造空地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提升深圳紧急突发事件响应能力。
此外,急救资源配备,还包括“软件”,即急救队伍的打造。周强介绍,深圳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急救队伍,每年会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确保技术质量,同时政府对急救队伍会有专门的补贴,以保证他们的待遇,让急救队伍更加稳定。
率先在公众场所普及AED,全国两会上获点赞
2018年10月1日深圳《深圳经济特区急救条例》正式实施,将公共场所配置AED、公众急救培训纳入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中。截至2021年10月25日,深圳公众场所配置的AED已使用108次并助力成功挽救34人。这个数据意味着,不仅是34个生命得到了挽救,而是34个家庭得到了拯救。
今年全国两会上,深圳AED成功出圈。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敖虎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广大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普及AED工作取得了极大进步,特意提及并肯定了深圳率先在公众场所普及AED的工作。
2018年1月15日。安装在深圳机场航站楼内的AED急救设备。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深圳AED配置数量走在全国前列。深圳自2017年启动“公众除颤计划”,于2018年开始在公众场所安装配置“救命神器”AED,深圳机场、地铁站、高校、体育馆、寄宿制高中、会展中心、社康等公共场所都可以看到AED的“身影”。
2020年10月17日。深圳地铁4号线三期工程。观澜湖站。站内装有AED急救设备。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2021年1月28日起,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开始投放到深圳巴士集团的105辆大巴上,在公交车上为市民提供专业的救护服务。
截至2020年12月,深圳市政府已在公众场所配置5500台AED,再加上龙岗区政府补充配备1000台AED,AED覆盖率全国第一。未来5至10年,深圳将达到每10万人300台的国际标准配置。
AED被称为“救命神器”,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周强介绍,构建应急救灾体系,势必会遇到一个空窗期。即市民发生意外,有人拨打120,在等待120的这段时间,就存在一个空窗期,这是全世界都存在的一个空窗期。这段时间又是黄金救援的时间,所以深圳市急救中心从2017年就开始探索,如何弥补这段空窗期。
一方面是做急救宣传与普及培训,让市民有急救意识、懂得一些急救知识,另一方面则是配备AED,这种傻瓜式的急救设备,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刚开始我们准备安装500台AED,其实我们都没什么信心,不知道能不能申请下来,也不知道老百姓看到后会不会去用,但是我们想尝试一下。”周强说,事情的结果是,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每年将其列为民生实事,并将此项工作写入《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在法律层面对各公共场所应配置AED作为法定义务进行明确。
周强介绍,为让更多的市民学会急救知识和使用AED,近年来,深圳市急救中心举办了多场公益急救培训课程,持续输出“初级救护员”。受疫情影响,去年将急救培训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一年共开展公益急救培训327期,25003人获得初级救护员证,同时还组织全市900多名医护专业人员完成了线上学习。近五年来,深圳市急救中心累积培训了初级救护员622818人次,市民急救知识普及率3.1%,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让更多市民学会急救,深圳市急救中心在构建急救体系时,希望每培训一个人,这个人都能够带动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学习急救,达到1+1>7的效果,把深圳打造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急救、更安全、更有爱的城市。
率先将公众参与写入急救条例,市民救人有法律保障
1997年,深圳急救从2部电话起步,到目前已形成由76家网络医院101个急救站构建而成的急救体系,实现全市120急救网络广覆盖,开全国先河启动“救护车无忧避让系统”,率先在国内实施公共场所配备AED,急救立法率先将公众参与写入条例。
深圳急救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周强认为,急救工作仍存在难点,“首先,急救不单纯是卫生系统的事,是全民参与的事,大家对这个需要一个清醒的认识。”周强说,“老百姓的急救意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自己动手起到了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全市全社会的老百姓都能够积极地参与。
市民出手相救时,无需担心,周强表示,出手参与急救是有法律保障的。《民法典》第184条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 。2018年10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也创新性提出了“现场紧急救护免责”的规定,给予施救者最切实的法律保障。
对于未来深圳急救体系构建,周强认为,一定要未雨绸缪,不管是应对突发的传染病,还是突发的灾难事件,都要建立一套相应的体系,以及储备相应的物资和人才。
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要求,“十四五”期间要实现每3万人配备1辆救护车,周强说,目前深圳是每6万人左右拥有1辆救护车,所以接下来,要把这些缺口补上。
心声
“我呼吁市民积极参与到急救行动中来,如果市民发现有需要急救的情况,拨打120是最快捷的方式。在医护人员没有抵达现场时,市民也可以参与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做心肺复苏等,市民出手急救也是受法律保障的。”
周强说,如果每个市民都懂急救、会急救、敢急救,在救护车达到之前,会有更多的生命可能得以挽救,实现“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编辑:李斌,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