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千人过河计划”,香港青年正在工程界搭建港深沟通桥梁

南方都市报APP • 粤港澳大湾区
原创2021-10-29 09:42
时代精神图.jpg

10月27日,深圳南山蛇口医院内科综合大楼建设项目的工地现场,香港青年黄俊杰手持施工图,站在基坑边开展日常工作。作为一名港籍结构工程师,能够跨过深圳河,来到深圳参与工程建设,对他个人甚至对公司而言,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2020年12月,中国建筑国际旗下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率先取得前海首批专业人士备案证书(编号:前海人士0001-0004)和首张专业机构执业备案证书(编号:前海机构0001),成为了第一家在前海获得执业资格的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机构。

这意味着,中国建筑国际可以把更多香港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人才和先进经验引入前海、带到大湾区内地城市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内地更加广阔的市场也为香港年轻人施展才华,融入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10月25日,在“时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国建造主题展启动仪式上,中国建筑国际行政总裁张海鹏在致辞中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启动实施“千人过河”计划,派遣1000名香港员工跨过深圳河,到内地工作生活,促进香港专业人才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融合发展。

南都记者采访获悉,截至目前,已有超过70名中国建筑国际的香港员工作为“先头部队”,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来自中国海外房屋工程有限公司的黄俊杰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透过他们的视角,可以看到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千人过河计划”之黄俊杰

“能参与内地重大民生建设项目倍感自豪”

黄.jpg

中国建筑国际的香港员工黄俊杰,在深圳施工现场。

来深参与蛇口医院项目之前,黄俊杰还参与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项目(以下简称“香港故宫”)的建设。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与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合作建立的博物馆项目,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内地以外的首个合作项目。

项目于2019年4月24日正式动工,黄俊杰随后不久便加入其中,主要参与技术和进度方面的管理工作。博物馆主体建筑的设计独特,也有许多复杂的建筑结构,比如大量的清水混凝土结构和向外倾斜的外立面,这些都对施工质量和全过程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和挑战。能够参与这样高难度的建设项目,在黄俊杰看来,是非常难得的职业经历。

从地下室建设到主体建筑封顶,黄俊杰见证了香港故宫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成就感不言而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重点文化项目,能够参与它的建设感觉很自豪。”黄俊杰说。

2020年3月,黄俊杰在香港故宫项目的工作刚刚结束,正碰上公司开展员工前海体验计划。黄俊杰毫不犹豫主动提出了申请,一个月后,他便来到了位于深圳南山的蛇口医院内科综合大楼建设项目上。

而作为一名港籍结构工程师,能够跨过深圳河,来到深圳参与工程建设,对他个人甚至对公司而言,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这个项目还有很多香港同事参与,是港式管理模式的一个试点项目。”

黄俊杰说,这也是他参与的第一个在内地的重大民生类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片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能够发挥自身专业所长,为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让他和同事们“倍感自豪”。

在港央企见习机电工程师赵伟

参建香港故宫 “新人”工程师大有施展空间

赵.jpg能够参与香港故宫的建设,刚毕业的新人赵伟特意拿着图纸,笔挺地站在香港故宫主体建筑旁拍照留念。

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服务大湾区发展建设,同样是让赵伟感到自豪的一件事。去年11月,他以中国建筑见习机电工程师的身份,加入到了香港故宫的建设中去。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新人,就能够参加香港故宫 这样重大民生工程的建设工作,这样的经历让他倍感兴奋。就连微信头像也换成了自己和香港故宫的合影,那是今年6月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中,赵伟拿着图纸,笔挺地站在香港故宫主体建筑旁。

在项目上的工作,也让机电工程的专业出身的赵伟有了施展的空间。“我主要参与电力系统方面的工作,包括设备的采购、安装、验收、调试等等环节。”赵伟说,机电工程是建筑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博物馆内的许多重要设施的正常运作,都需要电路系统的稳定支撑。

“小的时候到北京旅游,长大在北京求学时,故宫都去过很多次。”赵伟说,能够近距离欣赏国家级文物的机会十分难得,香港故宫建成后,香港市民能够在家门口探索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是一件非常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事情。

“千人过河计划”之郑媛文

“我与深圳‘打工人’没有什么区别”

郑.jpg

今年3月,郑媛文响应公司香港员工前海体验计划,再次回到深圳工作。

中国建筑国际旗下中建国际医疗高级市场主任郑媛文今年3月来到深圳工作。与黄俊杰和赵伟稍有不同,她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公司在大湾区医疗领域的业务拓展。

选择到大湾区内地城市来工作,其实是郑媛文在毕业时就为自己选定的职业发展规划,因为她看中了这里未来的发展潜力。2019年,她加入中国建筑国际,作为驻深员工在深圳工作了半年。随后又因支援公司的抗疫项目,在香港工作了一年。

今年3月,响应公司香港员工前海体验计划,郑媛文再次回到深圳,从事市场拓展的工作。而大湾区内地城市能够提供的增量市场,也为她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她希望通过深圳作为枢纽,把优质的香港医疗资源带到大湾区内地城市来,助力中国医疗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有着多年内地求学的经历,郑媛文在深圳的工作生活适应得很快。用普通话和内地同事交流工作、闲暇之余到网红餐饮店打卡尝鲜,郑媛文笑称自己与每一个深圳“打工人”没有什么区别。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先行探路,为未来更多的香港同事来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南都观察

香港青年正在工程建设领域

搭建港深沟通的桥梁

透过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正在大湾区的建设中发光发热。而对于未来的发展,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清晰的目标。


尝试把香港工程管理模式引入内地


在黄俊杰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层面的重大发展战略,深圳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必将承载更多的使命。而前海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它的规划和建设也将会给香港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人士带来更多的机会。


因此,他主动选择来到深圳、来到前海,不仅是紧跟国家发展大局,还能够以深圳为第一站,加深对大湾区更多城市的了解。同时,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前沿技术理念和业内信息,这对个人成长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在专业领域,港深之间越来越便捷的资质互认也为专业人士到湾区发展、交流打下了基础。黄俊杰指出,香港的工程管理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在许多工作流程上也与内地有着很大的区别。他这次来到深圳参与工程建设,就是要尝试在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把香港工程管理模式引入内地。


“未来还想多做一些深港联动的项目。”黄俊杰说,一方面把香港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带入内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一方面也把内地的优秀经验带回香港,搭建起深港建设领域沟通的“桥梁”。


期待有更多机会来湾区内地城市发展


早在2017年,赵伟就曾与深圳、与前海结缘。彼时,他还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大一新生,主动申请参加了学校组织实习计划。暑假期间,到位于深圳前海的嘉里中心项目工地实地实践。


赵伟回忆当时的前海,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那时嘉里中心也只有五六层的钢筋结构,建设才刚刚开始。”赵伟说,在工地上,老师傅带着他巡盘、与工人师傅交流、教他看平面设计图,三个月的实践让他受益匪浅。


今年7月份,赵伟再次来到深圳,参加公司举办的青年员工培训活动。大巴车驶过前海,故地重游,昔日的工地上早已拔地而起栋栋高楼,当年他实习过的嘉里中心也建成为前海片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惊叹于前海高速发展之余,也加深了他未来到内地工学习的决心。


而今,作为刚刚毕业的新人,能够到香港故宫参与建设工作,赵伟倍加珍惜这样的机会。同时,他还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在科大攻读智能建筑物技术和管理的硕士学位。“做好准备,希望未来有机会再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学习。”赵伟说。


港澳青年要学会找到自己的优势


港澳青年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郑媛文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比较优势”。


她以自己的情况为例,作为香港青年,她比内地青年更加了解香港文化;而对比其他香港青年,在内地7年学习生活经历,又让她对内地情况十分熟悉。


“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可以发挥我的比较优势。”郑媛文说,因此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成为她毕业后求职时重点关注的方向。她也建议港澳青年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在做职业规划时尽量放大自己的优势。


对于年轻人来说,未来的发展还要着眼于有潜力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蕴藏更多的机会。在郑媛文看来,大湾区内地城市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有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更有着相近的文化。对于港澳青年而言,这里就意味着更快速的适应、更低的试错成本和更加多元的机会。


然而,郑媛文也注意到,不少港澳青年对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了解还处于比较浅层的状态,这需要有更多的宣传和可供尝试的载体,通过实地体验,真正让年轻人看到这里的发展机会。


“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简单实习机会、浅层的工作岗位。”郑媛文说,更重要的是要让来到这里的港澳青年,对企业、对社会发展产生价值和贡献,才能真正实现引才、留才的良性循环。

采写:南都记者 程昆  摄影:南都记者 刘有志

编辑:黄海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美好湾区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