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南越王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翰墨飘香——文房四宝专题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北二楼临展厅正式开展,将持续展至2022年1月5日。
本次展览由“寿越千年——纸”“松烟不朽——墨”“治世之功——笔”“玉德恒久——砚”和“怡情雅趣——文房清供”五个部分组成,多角度多方位呈现中国文房四宝的发展历程。
“翰墨飘香——文房四宝专题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北二楼临展厅正式开展。
展品涵盖了安徽文房四宝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类型,以及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珍贵文物共128件套,包含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24件套,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文房用具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广州地区考古出土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房珍品,其中就有南越文王墓出土墨丸、石砚,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西汉南越国时期的木简和研石及研板、东晋青瓷砚、唐代端砚和宋代“端砚”款端砚等。
“端砚”铭款端砚。
本次展出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宋代“端砚”铭款端砚为首次与观众见面。端砚为诸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最为文人珍爱,历代文人墨客以拥有一块端砚为荣。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端砚为通体青灰岩石雕刻而成,石质细腻,仅存砚额和少部分砚池。砚额为圆弧形,正面刻祥云如意纹,纹饰内自右向左刻写“端砚”二字。砚身正面凿两个砚池,可惜残缺严重。这种双池砚又名“双履砚”,多为官府用砚,以分别研磨墨、朱二色以书写或批注公文。
据文献资料记载,端砚在唐代已广泛使用,但多以“端州石砚”“端溪紫石砚”等指代,直到宋代才名“端砚”。这件石砚虽残缺严重,但却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且明确刻写有“端砚”二字的端砚实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重要意义。
安徽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的故乡,“四宝”俱全,是中国古代文房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有10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无数能工巧匠的琢磨营造,“安徽文房四宝”逐渐演变为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艺术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筒、墨床、砚滴、水盂等文房清供品类繁多、型制美观,与纸、墨、笔、砚构成了笔耕丹青不可或缺的用具。南越王博物院研究部副主任钟剑锋介绍,展览在形式上围绕主题,选取代表徽州和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及展品作为本次展览的主色调和设计元素,例如展览装置上的布幔选取了广州艺术博物院珍藏的《墨竹图》,展览海报和宣传折页则采用了《程氏墨苑》的彩色套印本,这是岭南文化和徽州文化对话交流的一次尝试。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表示,此次两地合作办展,展品中采用了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藏的马家窑彩陶、“蕃禺”铜鼎等文物来辅助展览展出,这也是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原南越王宫博物馆合并为南越王博物院之后,对文物展品进行相互融合、共同举办展览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实践。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陈曼榆
编辑: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