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荔湾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290名区人大代表出席本次大会。大会由荔湾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樊伯欢主持,荔湾区代理区长谭明鹤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对荔湾区过往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过去的五年,荔湾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51.75亿元,年均增长19.9%。
据政府工作报告,在接下来的五年,荔湾区将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这一目标,把荔湾建设成为文化厚重、宜居宜业、充满活力、幸福美丽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
聚焦三大发展平台建设
激发老旧街区传统商圈消费活力 五年内全面建成海龙围科创区
未来五年,荔湾区将升级打造白鹅潭商务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海龙围科创区三大发展平台,着力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
高标准建设白鹅潭商务区。荔湾区将充分发挥白鹅潭商务区极核带动作用,从生态、效率、文化、智慧、安全五个方面提升白鹅潭商务区规划布局;以土地整备和城市有机更新为抓手,分步实施区域内超100个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有序铺开核心区、聚龙湾、塞坝口、广船、东沙等片区土地整备和开发;加快推进10、11、22、28号轨道交通沿线征拆及周边TOD综合开发。
高品质打造荔湾文商旅活力区。荔湾区将充分发挥“千年商都”商贸文化优势,提炼岭南特色文化元素,构建文商旅全面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特色商圈,擦亮“食在广州,味在西关”、魅力“夜荔湾”品牌,培育做强白鹅潭世界级商圈,提质扩容大西关(上下九—永庆坊)岭南特色商圈。充分整合美食资源,狠抓小餐饮行业整体提升,打造荔枝湾粤菜美食街区,培育一批餐饮、食品零售、旅游服务标杆。
适应年轻化消费群体需求,制定产业导则,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在永庆坊、上下九等片区引入各类潮流时尚和新型消费品牌门店,不断激发老旧街区和传统商圈的消费活力。
高质量开发海龙围科创区。荔湾区将大力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数字创意、文化休闲、绿色建筑与设计等产业,引入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有力推动菊树地块、龙溪大道南地块等科创区二期用地控规调整和收储,推动新一批M0用地选址,适当增加经营性用地,腾挪产业发展空间。
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引进人才100名 大力发展三大支柱产业
未来五年,荔湾区将以珠江为脉,通过公共空间、产业、生态、文化、交通等多方面优化提升,全方位激发珠江沿岸地区活力;围绕打造世界级滨水活力区目标,以推进珠江沿岸荔湾段全线贯通为抓手,加快推动一批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高端医疗产业研究体系,推动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需求,打造一批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平台,建设一批产业和技术创新中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10个,新增新型研发机构4个,高新技术企业350家以上,高技术产品产值25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高端服务、特色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高端服务供给,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广佛融合试验区
深化广佛同城共建 高标准建设“广佛湾”
在未来五年,荔湾区将深化广佛同城,聚焦产城融合、产业转型等关键领域,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把荔湾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统筹区内优质资源,支持平台、企业、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中寻求发展机遇。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上升为省级平台,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与横琴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产业链合作,提升医药健康技术和产品自主研发水平。加强规则机制“软联通”,完善港澳人才服务政策,优化贸易结算、跨境金融服务。
深化广佛同城共建。加强两地在科技金融、创业投资、创新平台、产业协同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资源共享。积极参与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政策编制,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提高资源吸引集聚能力,强化对大湾区建设的支撑、示范和引领作用,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高标准建设“广佛湾”,打造广佛高质量发展标杆。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强政策协同,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加强广佛同城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改善跨界水环境,实现重要公共服务跨区域共享,建设广佛优质生活圈。探索联结珠西“科技创新+生产性服务业”路径,共建金融投资平台,对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挥新三板华南基地辐射作用,加快形成“广州研发创新+珠西制造”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
在城市更新中优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
未来,荔湾区将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在城市更新中优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绣花”功夫推进老城保护和活化利用;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五年内完成14个旧街区保护改造项目;推动无物业小区混改试点,优先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人居环境。
依法有序推进已获批8条城中村改造。一体推进花地河沿岸和茶叶市场片区适度改造,优先做好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协同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
推进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如意坊隧道、如意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东沙—石岗隧道)等续建项目如期完工,推动白鹅潭大道、沙面西桥、广佛同心桥、南漖隧道、花地大道中南延线等项目落地实施,加快如意大桥东桥、浣花路西延线、芳村大道西侧规划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废弃铁路改建,打通交通“微循环”,力争路网密度从4.6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6公里/平方公里。
岭南文化中心区
加快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区,大力彰显文化魅力时代活力
未来,荔湾区将加速创建岭南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创新发展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推动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等岭南文化精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擦亮中秋灯会、迎春花会、羊城菊会等传统文化品牌,推出“老字号”“老品牌”系列衍生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整合全区文博资源,挖掘保护历史名人资源,优化文旅公共服务体系,谋划布局区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建设,推进文化资源精准配置。
推动以荔湾为原点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试点建设,深度开发“一带七区”重点片区,以线连片、以片扩面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全域融合发展。对标5A标准,持续提升永庆坊旅游景区管理运营水平,重点推动沙面—西堤、上下九—华林寺等片区创建国家A级景区,加快推动南方大厦活化提质和广州文化公园片区空间品质提升。
社会治理样板区
鹤园范例沙面试点 持续推进基层治理
在接下来的五年,荔湾区将深化智慧城区建设,强化跨部门跨层级数据汇集、共享和协同,不断优化荔湾“数字一张图”。健全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平台,加快推动“穗智管”有效落地。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工作,统筹使用基层协管力量,配齐配强居委会和网格人员,加强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出台白鹤洞片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打造鹤园小区治理范例。推动沙面建设全域管理试点,健全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多元化解机制,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来穗人员融合行动,建强“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体系建设,推进区疾控中心易址扩建。加快推动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区儿童医院投入使用,规划区口腔医院、区骨伤科医院等专科医院改扩建项目。高标准打造中医药非遗街区,补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短板,促进家庭医生、互联网诊疗服务融合。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实习生 李晓昕
编辑:代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