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凳仔,睇大戏咯......”10月29日下午,随着稚嫩的童声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响起,由广州市教育局、广东粤剧院主办的“粤剧进校园”广州市中小学高水平团队粤剧交流展演拉开了帷幕。
据介绍,本次粤剧交流展演,选取了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番禺区、从化区等5个区的中小学共16个各具风格的精彩节目,如《担凳仔睇大戏》、《杨门女将》之“探谷”、《拾玉镯》、《游湖》、《小放牛》等等,小演员们带着从粤剧老师那里学到的粤剧表演身段、把子、毯子功、唱功等本领来到了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的舞台,展示粤剧艺术的无限魅力。正如广州市教育局项目负责人叶静在致辞中所说的,“这次的粤剧交流展演活动是广州市中小学高水平团队粤剧教学整体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代表了我市粤剧项目的最高水平,展示了粤剧新生代的魅力。”
点开视频领略粤剧新生代的魅力↓↓↓
6所中小学开展约600课时的粤剧培训课程
据介绍,2019年起,广东粤剧院为广州市南海中学、广州市番禺区傍江东小学、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广州市越秀区执信南路小学、广州市天荣中学、广州市真光中学6所中小学开展约600课时的粤剧培训课程。广东粤剧院为此成立专项工作组,组建专业师资团队,团队以一级演员郭建华、刘建科、黄春强、冼鉴棠,戏曲表演专业副教授黄燕等粤剧名家为专业课程带头人,积极探索建设健全美育课程体系,从6所中小学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并配备优秀的专业教师团队超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岭南英才传绣·跷》(番禺区南村镇罗边小学)
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对此表示:“粤剧是岭南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名片。它承载着了孔孟之道,仁义礼智;它蕴含着诗词歌赋,音韵之美;它传递了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催人上进......我们启动‘粤剧进校园’项目,希望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青少年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推动粤剧文化的推广普及、传承发展。”她同时又说,“今天的展演,不仅仅是粤剧进校园培训的验收,是展示,更是未来深化粤剧普及的新起点。”
《小放牛》(天河区石牌小学)
“教小学生学粤剧要细心、耐心和爱心,缺一不可”
广东粤剧院演艺培训部副主任、戏曲表演专业副教授黄燕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介绍,“粤剧进校园”的课程包括了台词课、唱歌课、表演课、基本功课、舞蹈训练课、形体训练课以及剧目课。“我们派了老师、专家团队去到广州教育局指定的6所中小学,对学生们进行粤剧的身段、把子、毯子功以及唱功等全方面的粤剧表演知识培训。”她认为,戏曲的唱词很有文学性,能提升孩子的文学修养,此外,戏曲除了舞蹈之外还要练腰身法,唱的时候还要注重音准、唱腔和发力,这对于孩子的全方位素质培养大有好处。
她同时又承认,教小学生学粤剧需要细心、耐心、爱心,缺一不可。“总之红脸和白脸都要唱,还得要换着法子教,小朋友专注力毕竟有限,一个项目不能教太长。发现好的苗子就会引导他们先去少年宫继续学,学得好的话到了初中才会建议他们去考粤剧学校。现在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为粤剧培养年轻观众。”
《抗金兵》之计议 (越秀区水荫路小学)
“上场前还哭,但是一上台音乐起来了就精神了”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四年级学生钟同学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我一年级就开始学粤剧了,学了四年。我觉得学粤剧咬字要清,不然台下听不清。以前我很胆小,不敢跟人说话,学习粤剧后人变大胆了,开朗了。”
越秀区旧部前小学六年级学生张同学从幼儿园大班就开始接触粤剧,“我那时候就会看一些粤剧,觉得小姐扮相的头饰很好看,闪闪的,我就跟妈妈说想学粤剧。长大之后,知道粤剧是世界非遗,我就更庆幸自己学了,我觉得我们有责任一直传承下去。我今天扮演的是穆桂英,要表现出人物的英姿飒爽来。”
而在另一折戏里同样扮演穆桂英的、来自番禺区傍江东小学叶同学则表示:“我觉得学粤剧能增强意志力,唱功也会比平常人好。今天上场前就哭了,但是一上台音乐起来了就精神了。”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陈艺丹 实习生 陈悦 通讯员 祝燕彩 吴文昱
视频/摄影:N视频记者 陈艺丹 朱俊毅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