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秒变”艺术装置,60名志愿者清理珠海淇澳岛海滩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1-11-03 16:45

南都讯  塑料瓶、塑料袋、口罩、拖鞋、渔网……海滩上的垃圾被一件件捡起、分类收集,然后制作成新颖而引人深思的艺术装置……10月30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导,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万山分局、虎牙公司、“鲸变计划”中山大学项目组在珠海市高新区淇澳岛共同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生生不息”的鲸变·海洋艺术节公益活动。

800x534_618232f02b428.png


志愿者通过清理海滩垃圾、把垃圾制作成艺术装置、行为艺术表演等多种方式,线上直播与线下互动相结合,呼吁人们关注海洋污染问题,宣扬减少垃圾入海,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本次清滩行动中,虎牙公司与“鲸变计划”中山大学项目组一共组织了60名志愿者参与。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志愿者根据划分的清滩区域,将沙滩上的垃圾逐一拾起、分类和称重。

800x533_618232f0d11db.png


随后,志愿者把捡到的海洋垃圾纷纷展开脑洞大开的艺术创作。其中虎牙志愿者的创作尤为引人关注。他们把一只受到环境污染的变异“鲨鱼”装置悬浮在空中,“鲨鱼”嘴里源源不断地吐出大量口罩、塑料制品等海洋垃圾,反映了疫情产生的废弃口罩以及其他垃圾影响使得海洋环境恶化加剧的现实,同时借助超现实摄影形式,倡导大众关注海洋生态保护。

另一个名为“万里山海图”的艺术装置同样受到关注。装置用海洋废弃物制作成了鲸鱼骨架形状的“山体”,“山体”表面用荧光材料上色,并画出动物图腾。寓意“一鲸落而万物生”,鲸落形成的生态系统保养着一方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演绎出更多精彩的生命。

图片2.png

在活动现场,虎牙两位主播cos成《山海经》人物,与现场嘉宾一道在“山体”周围的水渠上放花灯,为山海祈福,为生物多样性祈福。璀璨的花灯也由废弃塑料瓶制成,切实聚焦、贯彻生态保护理念。

有数据显示,每年有多达1200万吨塑料垃圾最终流入海洋。生态专家学者、项目发起人、虎牙志愿者、保护区代表、社区居民代表就如何严控陆源塑料的排放,通过减量、回收、再利用的路径来推进陆源塑料垃圾治理,如何通过网络直播技术支持海洋环保、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个话题在“沙滩论坛”上进行了交流。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美云副教授表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界持续的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构成价值共创系统。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向公众传递自然生态的服务价值;志愿者在参与过程当中,创造并实现体验价值。“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发挥直播平台的线上传播互动优势,赋能保护海洋生态,以志愿者+主播全程直播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当前海洋环境面临的严峻问题,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呼吁公众关注海洋环境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减少海洋垃圾排放。”虎牙公司代表表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博士指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未来更多要用青年的力量,用富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力量来解决全球性的挑战,通过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我们呼吁更多人,尤其是青年朋友,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希望通过主播直播、创意艺术装置等新颖的形式提升大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关注,让大家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编辑:朱鹏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