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英国作家J.G.巴拉德的代表作《混凝土岛》由世纪文景引进,这是该部小说首次推出中文版。巴拉德于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上海,在龙华集中营度过了特殊的童年时光,他一生出版长篇小说二十余部,是英国“新浪潮”科幻的领军人物,被誉为“赛博朋克”流派导师。
近日,一场以“唯一真正的异类星球是地球——J.G.巴拉德的科幻世界”为主题的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市钟书阁(徐汇店)举办,邀来青年翻译家、作家于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教授,一起来为读者解析巴拉德式的光怪陆离的科幻世界。
活动现场照
童年战争创伤激发对于末日的想象
J.G.巴拉德早年作为侨民在上海生活。1930年代的上海,西方侨民大部分生活在社会上层,巴拉德童年在上海过着优渥的日子,在今天的番禺路上曾有一栋大房子,有佣人服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巴拉德的家变成了敌侨,被关进集中营。他的自传体小说《太阳帝国》写的就是那段集中营的生活,1987年被斯皮尔伯格导演搬上银幕。
J.G.巴拉德
回到英国后,巴拉德在一所寄宿学校就读,但他对那里并没有多少归属感,甚至觉得住在寄宿学校的那段时间,让他想到了住在龙华集中营的日子。巴拉德说:“那里会让我想起龙华的集中营,只不过吃的稍微好一点。”
后来,巴拉德上了剑桥大学,攻读医学,期间开始写小说,在第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后得到了很多肯定,决定医学先放一放,要“弃医从文”。
译者、作家于是指出,巴拉德16岁离开了上海,那时候他心里已经留下了很多创伤,在他最纯真或者最幸福的年代,突然变成了战争的受害者。当时战争惨烈,一个城市突然之间会变成“异世界”“末日世界”,这对他后来一生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巴拉德科幻主题的嬗变
对于喜欢科幻小说的人来说,巴拉德始终是个绕不过的名字。他的三部小说《撞车》(1973),《混凝土岛》(1974),《摩天楼》(1975)被人们称为“都市灾难三部曲”。这三部曲里,有的人认为《混凝土岛》和《摩天楼》是科幻,但也有人认为这两部作品不是很科幻。对此,江晓原教授认为,在西方“科幻”的界线比较模糊,而在国内,人们会把类型的界线分得比较清楚。
刚开始发表作品的时候,巴拉德写的是非常典型的科幻作品,《淹没的城市》(1962)、《燃烧的城市》(1964)、《结晶的世界》(1966)被称为“世界三部曲”,充满对于未来末日世界的想象。
“经过那段时间的科幻创作后,巴拉德肯定对于科幻这个议题、对于科幻的潜能做了很多思考。”译者、作家于是认为,巴拉德虽然是一名英国作家,但在初出茅庐时,他一直给美国出版社投稿,他在六七十年代针对美国市场写了很多美国人感兴趣、或者美国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体,比如高速公路、汽车,而且写的都是美国牌汽车,还有飞机,还有美国的政客、明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创作了很多实验性文本,比如短篇小说集《暴行展览》,“都市灾难三部曲”也位列其中。
江晓原表示,“二战”后,英国人穷得叮当响,美国则一派繁荣。当时美国涌现了大量通俗杂志、科幻作品,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巴拉德会向美国出版社投稿。对科幻圈的人来说,那是科幻的黄金时代,但是传统文学殿堂的人看不起科幻,认为科幻就是个通俗的东西。
“时至今日,西方仍有很多科幻作家喜欢对媒体说自己写的不是科幻小说,希望自己与科幻小说切割开来。比如今年诞辰100周年的波兰科幻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他也对别人说自己不写科幻小说,明明他写的是科幻小说,但他说他写’哲学小说’”。
审视内层空间与现代性的“新浪潮科幻”
很多人认为巴拉德是一位具有预言能力的科幻作家,他的预言性体现在哪里?巴拉德的作品被誉为“新浪潮科幻主义”的代表。那么,到底什么是新浪潮科幻主义呢?
对此,巴拉德本人有过一些阐释,他从1960年代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在此之前,科幻作品已经有了很多的发展,《时间机器》《回到未来》都已经出现了,“太空歌剧”也已出现。
那时候,巴拉德意识到他之前的科幻作家关注的是外部空间,比如人类在高科技的帮助下,怎么样能够把空间不断向外延伸,比如外太空、外宇宙、星球大战。
“他认识到,科幻在探索的轴线上还有另外的方向,人类应该在高科技、消费主义的环境中向内化,想想自己的内部空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类的精神空间是什么样子的。”作家于是说。
《摩天楼》是与当代生活离得最近的一部小说。半个多世纪之前,他想象一栋几十层的摩天大楼里有所有的生活机能——下面住的是生活水平较低的阶层,中间是中产阶层,富有阶层的和设计师本人住在最上层。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最初在1950年代的芝加哥提出了Mile-High Illinois的概念:“一个垂直一英里的伊利诺伊州。”这句话对于巴拉德的《摩天楼》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摩天楼》封面
在故事的最后,这栋大楼崩坏了,首先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崩坏,三个阶层之间的人开始互相抵触,造成了硬件设施上的破坏,楼像有机体一样,慢慢地每个器官都瘫痪了。巴拉德曾经说过,很多人把《摩天楼》归为科幻小说,可能是为了中和阅读带来的不适感,也就是“人工化末日”的感觉。
作家于是指出,这栋摩天楼明明位于都市之中,发生了坠楼、死亡、暴行,却始终无人报警,人们默契地维持某种野生状态:因为只有在野生、狂躁、狂暴的过程中,人才能够找到一点点自由。巴拉德让我们设想,假如现代社会、现代功能丧失的话,人性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他写作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光写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
而在作为“都市灾难三部曲”之一的《混凝土岛》中,他构思了一个类似《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主人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发生了车祸,车子飞到了谁也不会注意到角落里,在几个岔路当中的绿化岛,这个隐秘的角落位于几座高架桥下,堆满垃圾,甚至还有一些曾经撞过的车也没有被拖走。在这个明明远方就可以看到自己高楼办公室的、没有食物和水的荒岛上,他该怎么自救呢?
“虽然处在是现代生活的正中心,但因为技术的缺失,不得不陷入求生的境遇。《混凝土岛》就是这样的象征。”于是说。
“所以,某种程度上,巴拉德受到很大程度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他后来很多作品其实在分析自己从16岁经历二战之后,又进入高速发展的消费化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精神状态变成什么样。他关注了一些那个年代尚未被定义过的内容。比如说高速消费,以及消费快感对人类起到的作用。”
南都记者朱蓉婷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