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缺乏安全感,各种心理疾病应由而生,痛苦的体验随时出现,尤其在压力或者创伤事件下,出现难以承受的心灵伤害。一个外在适应良好的人,可能内在也存在着不安的根源,带来一些情绪上的困扰,继而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水平。
也许,你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但隐隐约约能感觉到,忙忙碌碌于既定目标的自己,其实谈不上幸福,即使说不出个所以然。成人尚且茫然,更何况孩子?
幸福力到底与什么有关?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幸福力的感受和需求是不同的。本周六下午,临床心理医生周伯荣将携《重建幸福力——你需要知道的安全感密码》来到广州滴水坊,与读者一起聊聊孩子,聊聊幸福力,聊聊安全感。
周伯荣,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医学科教授,主任,从事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工作近30年,心理治疗师。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临床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妇女精神卫生专委会副主委。
曾在安徽脑科医院从事精神心理工作,在Pittsburgh大学医学中心(UPMC)长老会医院学习。
在《重建幸福力》一书中,心理督导周伯荣医生分析来访者的红、黄、蓝情感不安全感人格,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疗愈法。不经“成功叛逆”,无以成就自我。不同家庭类型,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多数会发生,但是发生的形式不同,部分出现延迟发生,甚至延迟到老年期发生。
借助该书,读者可深入了解自己的不安之源,通过“成功叛逆”成就自我,进而告别伤痛、重新出发。
精彩书摘
为什么在物质较为丰富的当今社会,培养的孩子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
在东西方国家,长辈们在物质匮乏时代成长,虽然同样经历着父母的指责性教育,但是,出现“玻璃心”心理素质,或者失去生存意义的心理障碍较少发生。
这是由于当下的孩子生存的物质体验被较早满足所致,生存的“自由度”和“创造性”的精神需求较高,但是常常受到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压制,以及自身挫折训练较少有关。具体原因分析:在物质匮乏时代,多数家庭的教育是自由发展式教育,俗称“放鸭子”教育。在学业上无特殊要求或者说要求不严厉,孩子们职业选择的自由度较高,考不上大学是多数人的状态,孩子家长和学校不存在明显学习攀比的现象。家庭教育主要集中在为人的品行,接人待物礼仪,劳动的勤快或者吃苦耐劳的精神方面。同时,平时物质匮乏带来的饥寒体验,感受到父母的劳动的辛苦,渴望获得物质满足的欲望强烈,即使遇到较严重的语言指责或者身体体罚,通常可以做到隐忍或者宽恕自己的父母。加上只要在某些方面努力,只要可以基本养活自己,就会产生社会认可和社会成就感。
物质匮乏时代的人,拥有选择学习方式的相对自由度和创造力,尽管工作和生活艰辛,但拥有较高的意志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逆商”较高。因此,按照目标化工作、生活的意愿强烈,多数人形成执着于名权利追求、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同时,在人生经历中,感受到文凭的重要性,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
几乎所有城镇家庭,孩子们出生就被丰富的物质包围,吃穿住行样样都能够满足,孩子的马斯洛第一层次需求较早得到满足,自然较早出现寻求安全感、自我情感归属感、被尊重感、自我创造性的实现感。这些孩子的需求与物质匮乏时代成长的父母感受是不一致的。孩子们因为物质的满足,较早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生存体验,自然走向体验生活、学习的模式。家长和学校却还是在按照目标化教育或者管教的模式,两者产生极大的冲突和矛盾。目标化和攀比性导致孩子在学习上的幸福体验,很快被磨灭。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价值观,使得孩子的个性和天性的发展较早被限制,失去了自由和创造性。家庭夫妻情感矛盾化和高离婚率,在孩子内心产生较为强烈的不安全感,为了寻找安全感和新的情感归属,自然出现学生早恋或者同性恋的社会现象。这些与父母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冲突,叛逆和被压制叛逆成为孩子每天生活的体验,这与他们原本希望追求的自在、舒适的生活体验截然相反。因为有物质的满足为基础,孩子们遇到困难,常常利用物质享乐或者游戏享乐或者虚拟世界缓冲痛苦,逃避现实的各种困难,尤其是情感的纠结。部分孩子即使能够到达父母的各种目标化,获得社会认可,但是,因为这些实现的目标不是他自身自然的追求,获得不了被尊重感,获得不了持久的成就感,获得不了自我实现感。
我曾经接待过多名“知名高校的大学生”焦虑抑郁来访者,作为学生中的翘楚和学霸,同样感受不到生存的意义,感觉在为了“父母的人生目标”而活着,始终没有获得自我认可和精神方面的幸福体验。北京大学精神科徐凯文医师曾经在2016年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主题中,提到在北京大学一年级的心理健康调查,统计显示30.4%学生厌学,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这种理念多数人是从初中就开始产生。
在物质匮乏时代成长的父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目标化”,强加在现代物质极大丰富的孩子身上,把自己高“逆商”的成功,强行展示在孩子面前,就出现了家庭教育的危害性,加上社会应试教育氛围的推波助澜,造成现代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的压迫、压榨、窒息、困惑、无意义感突出,体验到精神层面的“自由”“创造”“尊重”“逆境中成长”感受极少。孩子们想成功叛逆,但是最终因为不能重新认可自己父母或者不能被父母认可或者始终体验不到自我认可,而导致较多的叛逆失败。
(摘自《重建幸福力——你需要知道的安全感密码》,作者:周伯荣)
讲座信息:
培养有安全感的孩子,父母应该做什么?
主讲人:周伯荣
主持人:林宋瑜
主办单位:广州滴水坊 花城出版社
活动时间:2021年11月6日下午3:00—5:00
活动地点:广州滴水坊(广州珠江新城广州大剧院首层西侧)
参与方式(扫码入群):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