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敬惜文字 不负人民

南都N视频APP · 要闻
转载2021-11-08 16:05

  今天,对记者来说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记者节。

  值此,《南方》杂志

  为您献上这样的一个“好故事”

  ↓↓↓

  这故事从硝烟里走来,

  凝结了共产党人熠熠闪烁的初心;

  这故事从改革开放之初的

  激流险滩里走来,

  记录了新闻前辈的使命担当;

  这故事也从新时代的梦想里走来,

  写满了我们——《南方》杂志记者们的

  初心与梦想。

  一支钢笔,百年初心

8f3fa7c83d.png

蒋玉(南方杂志社记者,从事新闻工作13年)

  从漫长的农耕岁月里走来的中国乡村,几乎每一条村子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记,它可能是一座桥、一口井,甚至一棵树。

  在陆丰市桥冲镇溪碧村,村中广场上伫立着的是一支金色钢笔的雕塑。

d3f2a338d8.jpg

  为什么是一支笔呢?

  这就是雕塑的原型。笔帽已经遗失,笔尖上刻着“关勒铭”三个字。

de5169c762.gif

  我和同事历经一个多月,辗转陆丰、广州、上海多地采访,还原故事后,才知道这小小的一支钢笔,见证了三代人的三段初心故事。

927eeeed97.jpg

  01

  第一个故事里有一个熟悉又温暖的名字——周恩来。

  时间回拨到1927年。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广东,顽强挺进海陆丰。在陆丰,周恩来患上疟疾,病倒了。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高烧中的周恩来翻山来到了溪碧村。

346dd7616c.gif

d8de1f0ad0.jpg

  采访中,村民们绘声绘色地讲起从老人那里听来的“那几天”的事:“共产党的大将军”来了,农会积极分子将自己家的新房给周恩来住;冒险千方百计请来当地名医;赤卫队员们轮流保卫和照顾周恩来。

  几天后,周恩来身体好转后离开,临别时他拿出身上的钢笔,送给了一位21岁的赤卫队员。两天后,周恩来一行平安渡海至香港,开启新的征程。

e9d2f1b415.gif

  而反动,岂能善罢甘休!此后,不少赤卫队员惨遭杀害;恼羞成怒的反动竟一把大火烧掉溪碧村一个叫张厝的自然村,村民们死伤惨重,流离失所。直到1967年,当地党和政府在原址建起四排共24间房屋,村民们才重回故乡。

  这,是这支钢笔见证的峥嵘岁月。

  02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这支钢笔现在的主人。他叫黄峨,是南方日报社退休多年的老社委。

c52b94b434.gif

  1964年,黄峨考上大学,家住溪碧村的姐夫——也就是当年赤卫队员的儿子,将这支钢笔送给了他,没有讲来历,只说了两个字:给你。

  钢笔到了黄峨手里,写出了为民鼓与呼的大文章。上世纪80年代,他主持的“读者来信”版倾听民声苦、揭露假丑恶,创造了舆论监督的一段辉煌历史。

1d5976fafc.jpg

  黄峨说,他们当时每天能收到好几十封群众来信反映问题:小到顾客被骂,大到滥砍滥伐,有不法司机勒索乘客,也有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敢碰硬、善碰硬成了黄峨的标签。

  我问他:“您当时怕不怕?”

  黄峨说:“有《南方日报》的大旗,有人民群众撑腰,我没有什么好怕的。管不了那么多!”

  可你看!黄峨不仅管了,还一管到底。

  这,是这支钢笔书写的使命担当。

aa2d8bd3a1.jpg

  03

  第三个故事,就从我们怀揣钢笔踏上的采访之路说起。

  采访过程中,我们曾前后7次来到溪碧村。像许多革命老区一样,溪碧村地方偏僻、资源匮乏。我们目睹曾经流淌红色血脉的溪碧村,因种种原因发展滞后,部分革命后人生活困难。

  践行“四力”,“学党史办实事”,我们能为老区群众做什么?对新闻人来说,就是拿起手中的笔。

36d9dc0ffc.jpg

  幸运的是,我们的报道很快得到各方关注。读者们说:“原来红色岁月并不遥远”;原广东省扶贫办(现广东省乡村振兴局)领导专程去溪碧村调研,在周恩来治病旧址前召开现场工作推进会。

5498b5fc27.jpg

  今年建党百年前夕,我和同事再进溪碧,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景象。革命遗址的金色牌匾挂起来了,村道硬底化了,路灯亮了,污水管网建起来了,艺术家受故事感召创作的雕塑立起来了,生活困难的革命后人也住进新房子了……

  每天晚上六点半,村头广场上准时亮起灯光,附近几条村的老人孩子都前来纳凉、跳舞、唱歌……

  这,是这支钢笔撬动的山乡巨变。

9203a52cb0.gif

  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在溪碧村的故事里,我读懂了这句话的分量。

2613d73551.gif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历史的草稿,新闻也是历史最好的注脚。书写下这历史注脚的,是新闻人手中的笔,更是人民手中的笔。

  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

  在这样一个以“记者”命名的节日里,

  我们致敬那些

  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

  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我们更感谢那些曾经或者正在

  用手中的“笔”书写伟大时代的

  千千万万的你我他。

  愿您敬惜文字,不负人民!

来源:南方杂志

编辑: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