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5岁女院士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的话题冲上了热搜,天文界泰斗叶叔华“出圈”了,随之带来的,还有关于女性科技工作者打破玻璃天花板的讨论。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发布的对女性研究人员在科研队伍中占比的统计结果,各大洲女性占比从48.2%-18.5%不等,世界平均值为29.3%。而据中国科协统计,目前在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女科技工作者占了40%,互联网、生物医学等领域女性占比超过了半数。
在这个可观的数字背后,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现状到底如何?玻璃天花板是否存在?
11月7日,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女科学家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线下云上200余位女性科学家汇聚一堂。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告诉南都记者,中国的问题现在是基层女科技工作者参与度高,但是在高层次上还不够,女性获得领导者的机会非常有限。
她还强调,对于已经是教授、院士级别的女科学家来说,性别问题可能不是那么严重。“但对于青年以及基层女科技工作者来说,她就始终感觉到往上走是很困难的。”也因此,在王红阳看来,我们应该纠正在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的男女不平衡。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
非学术因素影响下造成的男女不平衡应纠正
南都:您怎么看现在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的现状?这么多年,国家一直在提倡鼓励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发展,您认为还有哪些不足?
王红阳:我觉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下,男女平等有不同的追求。
在旧社会,女性和男性地位有非常大的差别,比如吃饭不能上桌,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妇女投身到和男性同样的工作岗位上做贡献,因此现在的男女不平等和此前在层次上是不一样的,比如男女不能同工同酬、不能得到平等地发挥才能的机会,这是一种新的情况下的不平等。
现在国际上也在讨论女性所面临的 “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就是说你作为女性做了同等的贡献,但是你得不到完全平等的机会。这是一种高层次的问题,但是它的确是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大学生和研究生群体中,我们能看到女性比例是相当高的,但是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的重大项目的牵头人,甚至到院士这个层面的时候,女性的比例就非常低,当然不是说女性就是为了要和男性争取到同样的比例参与,而是说这其中能够看到实际上存在男女比例很大的不平衡,这些是需要改进的,也就是在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的这种不平衡我们应该纠正。
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带头做了很多大胆尝试,现在已经较大提升了女性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的评选比例,给女性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很多希望。总体上是比过去好,但是问题还有很多,还是需要大家再努力推动解决。
4月25日,女科技工作者代表在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启动式上向广大女科技人员发出倡议。 新华社发
基层女性科技工作者更容易感到向上走困难
南都:您在女科学家论坛上提到了女性领导力,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王红阳:女性领导力是经常讨论,但是并没有实行得很好的问题。女性有很多与生俱来和后天形成的一些优点或者是特点,如甘于奉献、宽容、勤奋、善解他人等,也正因此,很多女性在所家庭生活中起到了超过半边天的作用,可以说在维持家庭正常运行方面,女性有很多领导力的体现。
同时在科技界,很多女科学家在团队合作、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上展示了领导力,尤其在基层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女性在竞争中胜出、获得领导岗位的机会非常有限。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已经是教授、院士级别的女科学家来说,性别问题可能不是那么严重,或者感觉没有受到多少歧视。但对于青年以及基层女科技工作者来说,她就始终感觉到往上走是很困难的,这就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会遇到的问题。
南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发布了对女性研究人员在科研队伍中占比的统计结果,在各大洲女性占比从48.2%-18.5%不等,世界平均值29.3%。这是个国际性的问题,在您看来,国外科学家和中国在性别平等方面有什么差异?
王红阳:区别实际上还是挺大的。一方面根据中国科协的统计,目前在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女科技工作者占了40%,比例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基层的医疗卫生战线,女性科技工作者占比超过50%。
但另一方面,当我们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候,可以看到中国女性比例是非常低的。
中国的问题现在是基层女科技工作者参与度高,但是在高层次上还不够。到了国家层面,国家的重大战略研讨,一些国家级别的创新团队和大平台,包括战略科学家,女性的机会还是非常少的。
许多重大国际学术会议都有规定,要有一定人数的女性代表参与,没有女性科学家发言,这个会是不能开的。而在中国,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实行这样一个制度。实际上这个制度可以给很多年轻女性看到更多跻身先进领军行列的机会,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7月29日,“V观天下——女性正能量圆桌派”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多个行业的优秀女性齐聚一堂,聚焦女性成长议题,讲述女性奋斗故事。 新华社发
说生育对女性做科研没影响不现实,呼吁社会解决后顾之忧
南都:您本身是博士生导师,团队里也有很多优秀的女性,在您观察看来,她们受到生育或者家庭的困扰多吗?
王红阳:我的团队里还是有很多女性学术骨干,也有一些辅助科室人员。我们的科室基本上女性都生两个孩子。
你想一个女性青年科技骨干,她生两个孩子,上有老下有小,科研要攻关,没有困难肯定不现实,至少妊娠哺乳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但是如果团队有很好的凝聚力,这些女同志在两三年以后,还是非常愿意回归到科研攻关的岗位上,她们本身也都愿意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重返到竞争中来。
我想除了她们本身要充分发挥潜力,勤奋努力之外,社会和单位也应该给这些女性更多支撑政策。社会层面来说,要加强幼儿园、托儿所、养老院等服务机构,增加公共设施,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单位的后勤保障能力也要相应提高,这样才能解决女性再生三胎的问题。
南都:面对您提到的种种问题,女科协可以做些什么?
王红阳:我们女科协一方面要配合国家的整体战略,和其他协会一样,围绕“四个面向”,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然对我们来说,更多的还是要面向广大基层女科技工作者,为她们发出声音,呼吁政策。
我们会组织很多女科学家活动论坛,比如女科学家进校园、女科学家下基层。一个有成就的女科学家到大学会带动一些年轻女生,让她们向往科学、追求科学,投身到科研中去。
同时,我们也在关注一些基层女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上次我们调查发现,边远地区仍然存在女孩读书难的问题,在女大学生当中也经常有一些“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声音。这些都需要女科协做大量宣传工作和科普工作,带动基层女性,鼓励她们热爱科学。
我觉得女性也要自信,应该充分相信自己能够自立于科学研究的前沿,自立于竞争队伍当中。在国家的政策方面,我们还是要呼吁,给更多有能力的女性更多机会,让她们展示自己的才干。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