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集采3年,患者实实在在的实惠落地,断供等问题浮现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1-11-10 18:57

2018年11月,国家医保局在全国4个直辖市和7个副省级城市启动带量采购试点,简称“4+7”。至今,国家带量采购已开展五轮,218个药品进入集采。在地方,所有省份也正以独立采购或跨省联盟采购的方式开展带量采购。

国家集采已从最初的药品领域,进一步向器械延伸,并深刻影响着医疗服务业态。不可否认,集采既为行业带来了挑战,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集采后患者能否用上值得信任的、供应充足的药品?医药代表行业是否面临巨变?哪些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这些都是有待观察的问题。


第五批集采落地广东 抗肿瘤药最高可节省16万

10月,第五批国家药品集采正式落地广东。广东患者第一时间享受集采改革红利。

记者从广东省医疗保障局获悉,10月9日零时起,第五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在广东落地执行,患者可以在全省公立医疗机构按中选价格购买到平均降幅55%的61个药品,最高降幅达98%。预计首年将节约药品费用19.82亿元,惠及广大患者。

据了解,广州多家医院已根据院内的临床诊疗需要,从61种集采品种中采购了部分药品。记者从广州市医保局获悉,本次集采药品共61种,覆盖病种范围为历次国采之最,涉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抗过敏、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肺癌、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重大疾病领域用药。

据广东省医保部门测算,此次集采药物中的抗肿瘤药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100mg),针剂费用从每支6000元降到每支786元,按最长8个周期计算可节省患者费用约16万元;肺癌化疗药品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集采前价格141元/支,集采后价格8元/支,降幅94%,按照6个疗程来计算可为肿瘤患者节约药品费用1.92万元。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疗保险服务处处长冷家骅向媒体分析称,“随着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和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和逐渐完善,肿瘤诊疗所需创新药物价格昂贵、使用途径不规范、市场供应有限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救急救命的好药的大量引入,优化了目录结构,改善了医疗生态。”

患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购药优惠

有医生向记者介绍,此次集采中的苯磺贝他斯汀片是一种常用的抗过敏药,皮肤科、呼吸科、耳鼻喉科都会用到,此前的价格为40.4元/盒,集采后调整价格为7.5元/盒。此次国家集采除抗肿瘤药外,还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抗过敏、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

记者在走访医院药房时向正在拿药的陈姨了解情况。陈姨告诉记者,她患高血压病已有10余年,每隔几个月就要定期从医院开药。她一直服用的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原来7片/盒需要38元,如今只需20元;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100毫克7片/盒)也从原来的75元降到如今的54元。她认为,药价的一再下降,给退休金不多的她缓解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压力,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常用药能进入集采名单。

微信截图_20211110163632.png

受访者供图

64岁的广州市民林伯有中风史8年了,长期需要同时服用两三种主要降血脂抗凝药。其中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立维),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他还记得以前波立维每盒七片140元左右,一片就要20元,进入集采后一盒7片,才18元左右,每片2.6元。立普妥也从原来的56元降到44元左右,他每个月服用波立维等的费用医保报销后从原来的七八百元到现在的仅需二百多元,大大减轻患者的负担。


集采后出现了“断供”风波

国家集采药需要满足全国医疗机构的用药,药品生产企业一旦产能不足,就可能出现断货现象。据了解,在此之前,广州就曾出现过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物的断货现象。

早前,因中标药品布洛芬缓释胶囊的华北制药在山东省未按约定供货,因此被国家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列入违规名单,并被取消在2022年5月10日前申报国家集采的资格。

这是国家集采中,企业因断供第一次受到如此重的惩罚。华北制药于2020年8月20日的第三批国家集采中中标,尽管其中标的布洛芬价格是四家中标企业里最高的,达0.268元/片,但降幅仍达到了50%。

此外,还有患者关心,未来是否会因为保障集采药用量而无法购买原研药?广州某三甲医院一资深医生向记者透露,抛开集采对于医院运营成本的影响,小部分病症的治疗效果会因用药是仿制药还是原研药而异。另有医生向媒体透露,原研药确实存在自己的优势,如果患者确实有需要,但因为不是集采中选药自己医院的处方系统开不出来,医生都会建议患者去其他医院或药店购药。

记者了解道,为应对断供的风险,国家集采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优化,“4+7”带量采购时,单个药品实行独家中标,此后,入围厂家数量持续增加,到第五批集采时,已经最多允许10家企业入围。但这只是全国层面的增加,具体落实起来,会由这些中标企业来“瓜分”全国各个区域。

知名医药营销专家史立臣表示,药品进入集采后供应跟不上,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断供的原因,一方面是原料药价格因为垄断或者其他原因出现上涨,导致集采价格覆盖不了成本,企业不愿亏本供应而选择断供;另一方面可能是药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改造生产线,导致无法正常生产而断供。”

在他看来,带量采购,最终要落到协议上。“药企参与带量采购,就应该预计到未来一个采购期内发生的风险,如果存在无法供应的风险,就不应该参与带量采购,一旦参与,就不能有任何借口退出,采购协议一旦签署,就应该彻底执行,即便是亏损也要自己承担。”史立臣建议,药企在参与带量采购前,应仔细衡量风险,不要等中标结果出来才吃“后悔药”。他认为,这样的做法既损伤了公众利益,也对于没参与或没中标的药企不公平。

随着国采等医药政策的常态化推进,越来越多的药企参与集中,医药代表这个群体也受到广泛影响。记者采访多位医药代表从业人士,揭开集采之下的收入现状,敬请留意明日报道。


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编辑:林诗妍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