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李伟群 面对新旧矛盾交织的基层社会治理复杂局面,如何建立健全新时代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学术共同体面临的重要命题。
11月11日,202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之“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使命与趋势”分会场暨第二届社会治理学术研究工作坊在广州举行。据悉,该活动旨在通过征稿汇聚学者观点,与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推进针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理论发展,并邀请资深专家对论文进行点评,进而提升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影响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敏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对我国政府与社会的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提出了新要求。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运行信息技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促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学界与实务部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广东省社科联一级巡视员李敏表示,希望专家学者们能针对完善基层治理机制与体系等问题,提出真知灼见,为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广东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
记者也了解到,近年来,在广东省社科联的指导和关心下,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以谋划大项目大平台为建设主线,通过推进社科研究的顶层设计、强化科研基地的培育、夯实社会科研基地、优化学科团队建设、突破科研大项目等改革措施,促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趋势。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兼备国家情怀与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与专业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有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水平实现质的跃升。
线上+线下,专家学者展开广泛深入讨论
据介绍,本次大会以“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使命与趋势”为主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大数据与基层社会智慧治理能力等一系列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
“如果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奇迹’,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治理更可能是‘中国奇迹’。”在主旨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何艳玲指出,中国治理有很强的“制度适应性”,帮助中国度过多次危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治理成就的原因在于,中国治理结构自上而下的双重回应性,包括制度性回应和使命性回应。
在她看来,双重回应性一方面使得国家治理具有非凡韧性,另一方面增长了国家能力。虽然该结构自身具有纠偏的机制,但还需要不断完善,比如决策更为透明、过程更为开放等。“双重回应性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构,但应该是适合当前中国治理现代化需要的结构。未来的制度建构应基于文化特性与现代化需要两重考量。”
在行为治理方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张书维提出,“助推”与“助力”的策略有着不同,前者的干预核心为行为,后者的则是能力。以“助推”干预为例,其旨在利用人的认知缺陷,通过科学的行为引导大众朝着合适的方向行动。
此外,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颜昌武在演讲中提到,合理的治理规模既要满足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也要满足社区民众的需要。
编辑:孙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