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模式?孙宏艳:应多听取孩子的意见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原创2021-11-16 10:34

“为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时代要求,也是各方责任。而近年来,随着音视频及直播平台的迅速发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搭建沟通桥梁、推动建育合力、营造共赢生态,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立足音视频及直播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即日起推出观察报道及相关活动,试图从法治引领、平台担当、家庭履责、社会共建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深入挖掘创新经验,提炼通用价值,发挥智媒协同共治功能,致力为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的“中国方案”注入动能,齐心协力“呵护下一代,传承价值观”!首个章节是专家访谈系列,一起听听来自不同领域的宝贵建议。

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建设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非常必要。2019年以来,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牵头下,多家短视频、直播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模式的功能设计也不断迭代升级。但使用率不高、内容池单调等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如何完善“青少年模式”,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接受南都专访提出,打造“青少年模式”专属内容池应多学科协同,同时在功能设计上应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意愿,发挥其主体性。此外,她也提出,要不断提升家长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保护意识。

孙宏艳.jpg

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曾主持“当代少年儿童发展概况”“中国未成年人权益状况”“视频时代的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状况及权益保护”等多项研究,出版《儿童的名字是今天——当代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中国未成年人权益状况研究报告》等多份涉未成年人的研究报告。(受访者供图)

01

音视频直播平台可考虑接入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我们研究“青少年模式”时发现,目前在用户身份识别上,音视频、直播平台更依赖用户主动填写出生年月日等身份信息。对此,您怎么看?

孙宏艳:这是“青少年模式”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发展瓶颈。目前,音视频、直播平台的未成年用户识别都建立在“用户主动填写的年龄信息是真实”的基础上,这是不现实的。例如,腾讯旗下的游戏在未成年用户身份识别上,采用了强制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的方式。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如果怀疑用户是未成年人,则启用人脸识别。但这也存在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同时还出现了盗用、冒用他人的身份信息、买卖身份信息或游戏账号的乱象。

事实上,《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提出要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建成之后,音视频、直播平台是可以考虑接入的,减少在身份识别上的沉没成本。我很提倡互联网平台实施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不满18周岁的用户使用音视频、直播平台将自动识别成未成年人,进入“青少年模式”。期待可以尽快看到系统的建成以及具体实施办法的出台。

南都:目前部分平台的青少年专属内容池质量不尽人意,您觉得应该如何合理设计?

孙宏艳:准确来说,“青少年模式”应该叫“未成年人模式”,因为青年可以是28岁,也可以是35岁。但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差异也很大,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的未成年人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与认知需求,专属内容池也应该有更明确的分类、分龄设计,满足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需求。当然,这不只是音视频、直播平台的责任,未成年人专属内容池的建设关键是多学科协同参与,例如邀请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让内容更加丰富,更契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

南都:您觉得音视频、直播平台如何在防范不良信息的同时,发挥教育引导的正向作用呢?

孙宏艳:视频、游戏、动漫等文化形式内容是把“双刃剑”,关键看使用、观看的人如何利用。如果引导得当,可以让正面价值做主导的。而音视频、直播平台对未成年人有保护的责任,也有教育、引导的义务。前段时间,社会热议的“儿童邪典”“儿童软色情”内容对成年人的影响可能并不大,但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较大危害。音视频、直播平台需要防范未成年人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尽好保护之责。

不过,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总要长大,接触到成人世界。我们不能在18周岁画条“分割线”,奢望未成年人跨过这条线就一夜成人。成长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平台要合理利用未成年人能接触到的视频、动漫等网络信息,发挥正向引导的作用,既提供丰富的内容,又根据成长阶段不断调整,形成过渡。举个例子,跟0-6岁的幼儿直接谈论性、死亡等话题可能不太合适,而要用拟人的、故事性的方法对他们讲性别、性教育、生命的话题;同样,跟16-18岁的未成年人谈论恋爱、婚姻等话题就很必要,而且要注意给予正向引导。从主观能动性上来说,还是要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素养,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辨别能力。

02

可考虑换种方式引导进入“青少年模式”

南都:有人指出,现在的“青少年模式”大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被保护对象的意愿表达不够。您怎么看?

孙宏艳:所以“青少年模式”还是要不断完善的。一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层面的建设。二是当前“青少年模式”在名称设置上也可以有一些改变,比如说“青少年模式”变成未成年人模式,而这个未成年人模式又可以根据不同平台的特色来个性化重命名。我们一直在倡议,国家能不能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规定不管是什么系统,只要与网络相关,都要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就好比高考的3+X模式,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上,国家的标准可以是‘1’,相当于必考的这个“3”,基于此,短视频、直播平台再进一步发挥它们的特长,甚至可以换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名字,而不是“青少年模式”这样的一个笼统的概念。不同类别的互联网平台都有它们的特殊需求,这个可以叫作X。

另外,现在很多平台“青少年模式”的弹窗提示都千篇一律,比如模式要由监护人来设置,在该模式下哪些功能不能使用。这种说法对未成年人缺乏吸引力,甚至会导致他们产生“进入‘青少年模式’是不好的事情”的想法。平台可以考虑换一个引导方式,例如改成进入“青少年模式”有什么功能、可以观看哪些内容。

此外,还要发挥未成年人的主体性跟参与性,他们也拥有表达意愿的权利。我建议音视频平台招募一些未成年人,多听一听他们的声音。因为即使所有保护措施都是从未成年人角度处罚考虑,但实践方式也不一定是他们喜欢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完善“青少年模式”。

南都:有人分析,“青少年模式”的严格限制会影响用户体验,造成平台用户流失。音视频、直播平台应该如何平衡社会公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

孙宏艳:理性、聪明的企业应该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虽然企业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但经济效益与社会公益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例如,资本雄厚的互联网企业,可以帮助旗下平台做好青少年产品,从而创造更多社会效益。同样,企业的正能量、能帮助未成年人成长、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产品,也会得到更多用户青睐。反过来,如果忽略了社会公益,也会对经济效益造成影响。

03

要提升家长网络素养,信息安全意识

南都:要如何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孙宏艳:未保法“网络保护”专章第一条就提到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宣传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负有责任。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网络行为跟家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其实都是现实生活的网络化,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通过网络来表现。而未成年人现实中的问题,大多跟家庭有关。研究表明,家庭缺乏民主、父母忽视、纵容,亲子关系差都容易使孩子沉迷网络。所以,首先要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强化家庭的教育责任。

南都:当前,音视频、直播平台涌现大量成年人分享未成年人生活的视频内容,其中不少是借未成年人博关注、吸引流量,应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孙宏艳:家长分享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视频,可能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单纯分享孩子的才艺、记录孩子的生活,但自身缺少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的意识。《未保法》规定,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事项,要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并且要有利于未成年人。然而,家长们上传视频大多未经过孩子的同意,在网上发布视频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是否有潜在风险,家长也不懂。所以,要提升家长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和意愿。

第二种情况是通过上传未成年人视频来吸引流量、达到商业目的。上传这类视频的主体不一定是家长,这是非常恶劣的。对此,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监管,根据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处罚。另外,《未保法》“网络保护”专章也提到“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所以平台也要负起监管的责任。相信未来,《未保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也会不断增加相关的规定。

南都:近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将于明年1月起施行。这对未成年人保护有什么指导意义?

孙宏艳:《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强调了家庭的责任,家长监管、保护、教育的职责。过去谈到家庭的责任,更多是在一个私领域。现在则变成了公领域的事情,跟国家有密切关系的事情,“这是别人家的事情,我管不着”的说法已经过时了。二来也强调了国家的责任,将家庭教育是跟国家密切联系起来,从国家层面对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监管。

WechatIMG89.jpeg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总策划:戎明昌

统筹:王卫国 邹莹

执行:张雨亭 杨小旻

设计:尹洁琳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罗韵


编辑:罗韵,林芯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网络内容生态治理
音视频及直播平台未成年人保护系列观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