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 叶斯茗 “双减”下,作业也要讲究设计。11月16日,广州市中小学作业优化设计研究现场交流会在天河第一小学举行。活动聚焦作业优化设计与管理,集中探讨广州市义务教育“区域推进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策略方法,为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奋力打造优质课堂和优质教育探寻良策。
现场晒出作业成果展,实体作业呈现多样化
在天河第一小学校园里,展出了来自全市各基础教育代表学校的作业设计成果。有图文并茂的作业展板,有数字技术与传统技术相融合的电子屏介绍,还有不少学生实体作业。实体类型的作业呈现多样化,既有基础性的学科类作业,又有动手的实践类作业,还有体现学科融合的跨学科作业。如DIY手工航天模型让人脑洞大开,这项作业在实践中打破学科壁垒,需综合运用科学、艺术、工程等领域知识,发展了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参观者们纷纷拍照记录,并细致深入地向解说人员咨询与作业相关的课程设计。
生活气息浓厚的作业
生活气息浓厚的作业
天河区华景小学展出的是该校“科学作业”的设计。在该校的科学课程设计中,一到六年级学生都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听上去很高深的“科学作业”在学生手中变成了有趣的实践和探索。如一年级的学生可以用自然界各种不同的树叶拼成可爱的动物造型,体现了童真和美感,以及感受自然的惬意;而六年级学生则运用各种知识,针对实际问题,想出一些“发明金点子”,如设计节水海报、垃圾填埋场图纸。校方称,小学科学也是中学理科的基础,科学课不仅能增长孩子们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关键还在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能运用其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成长甚为重要。基于以上的认识,学校科学作业分为自然观察日记、主题手抄报、实验视频、模型制作、发明金点子几类,与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观察记录能力,信息收集整理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设计思维、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一一对应。
华景小学生设计的树叶画
深入教学一线,观摩课堂教学生态
当天,天河第一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道法和音乐等多个学科的课例教学也在学校五个会场分别开展,与会人员深入教学一线,观摩课堂教学生态。五节课虽然来自不同学科,但都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听课者耳目一新。课堂中所呈现的教学与作业有机融合,如语文课堂让学生成为了作业的设计者,这些理念引起了大家对作业设计研究的新思考。
作为天河区作业设计试点学校的负责人,天河第一小学校长王晓芳表示,该校在实施作业设计初期,先引导全体教师阅读相关作业设计的书籍,制作阅读链接卡,开展作业优化设计阅读分享会,将理论与实践链接,知识与生活链接,拓宽教师作业设计思维。同时,也举办了两届作业设计与实施教育论坛,从30位教师分享作业的分类、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到全体教师围绕“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单元作业设计、作业分层设计”等问题,有序有力地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和分享讨论,实现了质的成长。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的同时,作业改革与教学改革同步。通过作业公示与交流制度控制作业总量;通过批改、反馈改进作业设计的内容;通过作业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天河“四级联动“探索作业设计
“中国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教育内部来说,长期以来我们不够重视作业的设计和研究,忽略、忽视作业的设计、实施评价反馈的研究,我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交流会上,天河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建辉表示,基于对学生作业现状的了解和认识,天河区在2019年底,就萌生了作业改革的想法,并于2020年初启动了作业改革的工作,由天河区教师发展中心来承担。
据了解,天河区以行政推动、教研促动、专家带动、项目驱动的“四级联动“式新时代教研工作策略,推动作业设计研究专项突破。即天河区以市、区教育研究院和学校教研部门促动市、区教研员和学校教师广泛参与,以项目合作与专家引领,推进作业设计研究的专项突破。
自今年3月起,区教师发展中心便牵头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签定了“天河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质量提升项目”,项目同时选择区内17所“种子学校”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区域推进。在推进中,形成了组团突破、基地建设和学科实践融合的良性教研机制。
编辑:梁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