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珠海拱北口岸陆路连接澳门,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旅检口岸,拱北海关所属闸口海关驻守于此,自2011年闸口海关正式挂牌以来,闸口海关十年验放出入境人员超11亿人次、出入境车辆近2700万辆次,供澳鲜活产品出口量连续十年稳定增长。
风雨兼程、关闸沧桑,从十年前的人烟寥寥到如今人潮涌动,从人人过筛到智能监管,拱北口岸在迎来送往中由昔日小关口蝶变为全国最大的陆路旅检口岸。拱北海关也在这里见证了内地与澳门守望相助、携手共进的非凡历程。
快速通关 便利经贸往来
2011年,拱北口岸进出境旅客创下了近亿人次的最高纪录,成为全国最大的陆路旅检口岸,远超1999年的3000万人次。同年9月28日,“拱北海关驻闸口办事处”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闸口海关”并正式挂牌。
十年来,拱北口岸通关旅客总量多次创下新高,连续位居全国各口岸客流量首位;2020年1月11日创造了全国口岸单日验放49.9万人次客流的最高纪录。口岸出入境旅客与货物量迅猛增加的背后,是内地与澳门日益密切的往来,也体现了闸口海关一流服务、快速通关的追求。
自1999年澳门回归以来,拱北口岸通关旅客总数屡创新高,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如今,步入拱北口岸旅检大厅,红外测温仪自动实现遥感测温、智能审图精准分析行李构成……现代化智能设备让海关监管“耳聪目明”、旅客通关安全便捷。
“我们以前查验主要靠经验判断,现在有了高科技,海关监管更加精准有效,旅客通关也更安全顺畅。”监管六科王志明已在闸口海关工作了近十年时间,赞叹口岸巨变。
80年代,拱北口岸旅检现场施行“红绿通道”验放制度。
以改革促发展,向科技要效率。全国首个车辆“一站式”电子验放系统投入运行,“扫码征税”作业模式、行邮税款移动支付率先启动,40台自助验核闸机率先投入使用……在强化监管、完善监管、优化监管的同时,十年来,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在拱北口岸陆续实施。
为更好服务两地经贸往来,2014年12月18日起,拱北口岸通关时间延长为清晨6时至次日1时。“虽然早出晚归有些辛苦,但通过我们的工作便利了两地人员通关也很值得。”回忆起“延关”新政实施当初,王志明感到自豪。
高效服务 助澳门多元发展
与亿级客流相对应的,是澳门百姓对民生供给的大量需求。
在拱北口岸东侧的“鲜活产品绿色通道”,一辆辆满载着水产、蔬菜、瓜果的跨境货车有序进入查验场。
清晨5点多,天刚蒙蒙亮,拱北口岸东侧的“鲜活产品绿色通道”前就已经排起了队。6时一开闸,一辆辆满载着水产、蔬菜、瓜果的跨境货车有序驶过地磅,进入查验场。今年前10月,在这条“供澳生命线”上,海关日均验放各类供澳农产品超400吨,覆盖澳门民生需求的80%以上。澳门回归至今,拱北口岸累计验放供澳农产品近130万吨。
2021年中秋节当天,闸口海关关员验放供澳鲜活产品。
2017年12月起,拱北口岸供澳鲜活产品实施提前一小时通关的便利措施。“以前紧赶慢赶都容易错过早市,现在通关时间改为6时,我们把水灵鲜活的产品提前送达,澳门居民一大早就能买到。”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佳筑向记者竖起大拇指。
旅游博览会、国际科技展、非遗博览会……十年间澳门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闸口海关最大程度简化珠澳会展物流通关手续。
加强监管 维护口岸秩序
打击走私,是闸口海关维护“一国两制”的重要行动。
2021年7月,闸口海关查获旅客携带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尤犀金龟”标本100枚进境。
“我们借助智能化监管设备,对重点人员、重点车辆精准分析、精准布控、精准查缉。”监控分析科科长肖秋兴介绍,“近年来,我们查获的走私物品主要有手机、化妆品等生活用品和电子产品,还查获了不少濒危物种。” 今年7月,闸口海关在旅检渠道查获了100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尤犀金龟”甲虫标本。
2020年12月以来,闸口海关积极开展打击“水客”走私专项行动,加强口岸正面监管。
随着通关人数的增多,打击走私违法行为的难度陡然增加。身体绑藏、行李夹藏、轮椅改装……违法人员的作案手法也越来越隐蔽。
今年前10个月,海关在拱北口岸已立案处理违规走私案件7546宗,包括年内三次走私入刑案件196宗,涉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案件30宗。
闸关记忆:
采写:南都记者 杨亮 赵雨琪
来源:闸口海关
编辑:赵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