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负担增加,记住“ABC“利于慢阻肺早诊早治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1-11-17 21:11

2021年11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慢阻肺日,主题是“健康呼吸,无与伦比(HEALTHY LUNGS:Never More Important)”,而围绕世界慢阻肺日的健康教育在中国也开展了十余年。目标就是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慢阻肺、如何做到早诊早治,特别是结合中国实践的规范化诊疗。那么,中国目前慢阻肺的又有哪些现状呢?

17日下午,中山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和中山一院联合进行世界慢阻肺日暨国际肺癌月义诊。据悉,经过长期的、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呼吸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在2015年发布的流调数据显示,广东省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发病率高达8.2%,约4300万;4年后,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领衔进行了肺部健康研究,全国范围超5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发病率高达13.7%,接近一亿患者,慢阻肺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WechatIMG39.jpeg

17日下午,中山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和中山一院联合进行世界慢阻肺日暨国际肺癌月义诊。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慢阻肺又呈现出了一个新的特点:虽然慢阻肺是新冠的高危人群,但在中国其急性发作的住院、就医人群反而似乎在减少,从中山一院门/急诊、住院的情况来看,起码减少了超过1/3以上”。中山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禹标教授告诉南都记者,病毒、细菌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发作的三大诱因之一,疫情以来,广大群众做好了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四件套”,重点人群也加强了流感、肺炎疫苗接种。“人群感染的风险减少了,医院采用允许‘延长处方带药、云门诊’等灵活措施,急性发作导致的住院、门诊就医就相应减少了。”

“防疫四件套”降低了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

郭禹标教授表示,在慢阻肺的急性发作的原因中,除了环境因素、PM2.5,感染是最主要的诱因。以前每每秋冬季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时段,慢阻肺的急性发作患者在呼吸科的门急诊人满为患。“但从去年新冠疫情发生以后,类似的情况由于上述原因及健康宣教的普及而大大缓解。我们科室的住院病人中,大概1/3是各类呼吸道感染、1/3是肺肿瘤、1/3才是包括慢阻肺、哮喘急性加重、支气管扩张及肺间质性疾病、肺血管性疾病。”

慢阻肺每加重一次就恶化一次,减少了慢阻肺的急性发作,也减少了该疾病对症状、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打击。“这当然是好事,深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医务人员和老百姓加强了重视与认识、了解。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强防疫举措,戴口罩、一米线社交距离、减少聚集等防疫四件套在其中意义巨大。另一大原因,就在于人们对流感、肺炎疫苗的接种率提升。好比金钟罩再加上‘群体免疫’”。

WechatIMG40.jpeg

郭禹标教授同时提醒,慢阻肺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流调数据显示,相当部分40岁以上人群,就开始出现慢阻肺症状。吸烟、生物燃料、职业粉尘暴露等,都是慢阻肺高发的危险因素。”

记住慢阻肺领域的“ABC

要像测血压那样检测肺功能

疾病高发,尤其需要做好疾病的早诊早治。郭禹标教授建议,在慢阻肺领域,人们需要简单记住“ABC”。

A是年龄Age,当年龄大于40岁时,就进入了慢阻肺高发年龄段。

B是呼吸困难Breathless,当出现与年龄不符的活动后气促、胸闷,也需要警惕慢阻肺。

C则是香烟Cigarette,吸烟是慢阻肺的核心诱因,主动戒烟有助于减少慢阻肺的发生。

WechatIMG41.jpeg


因为慢阻肺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往往出现明显症状时,病情已经进入到中后期。而及时的肺功能检测和纵向比较肺功能情况,则有助于早起甄别诊断。所以呼吸内科领域一直在呼吁加强肺功能检测,将这一检测纳入到体检常规项目。

“要像检测血压那样,做好肺功能监测,这对慢阻肺防治意义重大”,郭禹标教授建议道。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梁嘉韵

编辑:王道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