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11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南都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构建空地一体的航空救援体系,并对接港澳应急平台资源,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协调平台。
“十四五”时期,明确28个具体指标
《广东省应急管理 “十四五”规划》近日已正式印发实施。该规划共分为6章41节,确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共设置了28个具体指标。
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提出到2025年,广东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100%,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达到100%。
在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方面,《规划》提出,广东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控制在15000以内。
2021年11月17日下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东大厦举行《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省应急管理厅、气象局、消防救援总队的负责人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南都记者 钟锐钧/摄
据省应急管理厅厅长王中丙介绍,为了使应急指挥精准畅顺,广东充分利用“数字政府”平台,大力开展数据整合,而且开展了“一网统管”信息化体系。在提升快速响应能力方面,“我们还将加强与各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涉灾害事故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信息联动,做到统一快速、准确权威发布灾害事故信息。”
同时,为打通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全省各个行政村大力开展了“十个有”建设,即村村有喇叭、有应急的报警器、有组织机构、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图、有明白卡、有应急值守、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目前,全省“十个有”建设已经超过41%。并实现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366个,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5900多个,覆盖人口1.57亿。
加强航空应急力量建设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航空救援将会是“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王中丙表示,在过去的三年多中,航空应急力量建设为平安广东的建设作出了贡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就已经投资10个亿来购买14架直升机,其中9架是用于应急管理。”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构建空地一体的航空救援体系,并形成指挥反应灵敏、功能结构合理、力量规模湿度、各方积极参与的应急航空力量体系。地面的基础设施也将逐一完善,包括:航空救援指挥中心、中转站、临时起降站等。“这里面包括利用现有的机场完善建设12个驻防基地、12个转场基地、112个固定起降点,构建适应多灾种全覆盖的应急救援航空基础设施体系。”王中丙表示。
提升短临预警能力,精细到街道
在自然灾害防御中,天气预报预警是其中的关键。广东将如何完善提升短临预警能力?省气象局一级巡视员梁建茵表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建设以下两个项目,从而持续提升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的能力。
省气象局一级巡视员梁建茵回答记者关于气象部门对紧急事件的处置预案等问题。南都记者 钟锐钧/摄
首先是实施村村自动雨量(气象)站建设项目,实现全省行政村(社区)雨量监测全覆盖,补齐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汛区的监测空白。其次强化相控阵雷达建设组网,加密珠三角区域布局并向粤东粤西粤北拓展,补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监测能力短板。
同时,打造“天聪”(气象灾害智能预报系统)、“御天”(智慧防灾系统)和“知天”(智慧服务系统)三大系统,强化气象预报预警技术支撑,努力实现灾害性天气“报得准”。
《规划》还提出,要健全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联动工作机制,精准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每小时50毫米以上降雨预警”“10年(及以上)一遇强降雨实况和洪水预警”。扩展自然灾害短临预警功能,提升灾害性天气、森林火灾和地震地质灾害的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
健全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合作机制
记者注意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合作交流,互融共促,健全大湾区应急管理合作机制。依托广东省应急指挥系统,对接港澳应急平台资源,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协调平台。健全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通关口岸、城市生命线保障等跨境重点设施安全风险防控合作机制。
同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灾害灾情监测信息对接共享机制,开展联合预报预警。有效衔接粤港澳三地应急预案,健全大湾区突发事件应急联合处置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提升联合作战能力。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应急救援机制,建立救援队伍、应急物资的跨境“绿色通关”,提升跨境救援效能。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科技、人才、产业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采写:见习记者 刘安琪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编辑:刘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