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观察|梳理十年院士增补名单 本次粤高校上榜人数创新高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1-11-18 22:53

南都讯 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谭炯昭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不包括外籍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

南都记者梳理该名单发现,广东共有7人当选两院院士,其中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含外籍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含外籍院士2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3名两院院士(不包括外籍院士)来自广东高校,这是2011-2021年间6次增选中,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体现了,广东高校在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在这6次增选中,共有5所广东高校上榜,其中华工有3人入选,占了三分之一的名额,表现优异。

广东高校6人当选院士,彰显高校科研力量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办法》等规定,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记者查阅该名单发现,广东高校有2位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的马於光教授,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的夏克青教授,两人所属中国科学院学部分别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流体力学。同时,还有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南方科技大学杰曼诺夫数学中心主任杰曼诺夫。

同一天,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共选举产生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其中,广东共有4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外籍院士2人),他们分别是南方医科大学的高天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饶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罗智泉和阿尔伯塔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徐政和。

本次广东高校当选院士人数创近十年新高

工作簿1_A1E12.png

那么,这样的表现到底如何呢?南都记者梳理了近10年广东高校当选两院院士名单(不含外籍院士),这10年来共有五次增选,广东高校共有9人当选。自2015年以来,广东高校已经连续4次都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榜的人数,是自2011年以来最多的一次;此前连续两次评选都有2人上榜,2011年和2015年的增选均有1人,而2013年则无人当选。

事实上,广东高校在本次评选中确实表现较为优异。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为例,《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确定了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77位,其中就有14人来自10所高校。与以往相比,本次广东高校的候选人可谓是多点开花,不仅有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广东头部高校,也有正在筹办“广东交通大学”的广州航海学院和新设立不久的深圳技术大学上榜。

毫无疑问,这意味着广东高校的人才队伍正在向高水平迈进,科研实力不断提升。

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诚然,广东高校近年来高度重视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作出高校智慧与贡献。《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就特别提到,“十三五”期间全省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校两院院士数量增加到62位”。

近年华工表现优异,南科大亦亮眼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在2011年到2021年的这六次增选中,共有5所广东高校上榜,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

那么,这些年来,广东哪所高校在这其中表现尤为突出呢?在当选的9名两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中,华南理工大学有3人当选,占了三分之一的名额;中山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均有2人,华南农业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均有1人。

作为以工见长的“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华南理工大学把握高校科技创新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责任使命,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聚焦带动科学重大发现和突破的前沿交叉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加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问题研究。

以在2011-2021年这六次增选为例,该校当选的3位两院院士,研究领域包括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材料、材料加工工程,均是聚焦新工科的重要研究。本次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马於光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研究成果对推动第二代磷光及新一代廉价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展具有重要贡献。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瞿金平,发明了“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送方法及设备”专利技术,去年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以超2000万元的价格购买该项技术,抢占新材料制备及加工产业发展先机。

作为一所只有10年左右办学历史的高校,南方科技大学也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成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截至目前,该校已签约引进教师1302人,包括院士54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33人)。本次两院院士增选中,该校还有两位教授当选为外籍院士。

广东高校仍需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当然,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我国工程、科学技术作出突出贡献,广东以及广东高校任重而道远。

据中国科学院官网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地分布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市418人,上海市103人,江苏省47人,广东省22人。在本次两院院士增选中,广东高校虽然有所突破,但与北京高校至少有10人以上当选相比,还有所差距。

正如《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比如,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高校依托国家和省重大人才项目,重点围绕广东省“双十”产业集群相关支撑学科,面向全球招聘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大批爱国敬业、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活力充沛、持续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集聚体系。

·今年7名新当选两院院士情况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马於光,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研究成果对推动第二代磷光及新一代廉价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其所在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马於光.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马於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夏克青,长期从事流体力学和流体湍流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成果,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价为对热湍流的“实验研究与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获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5年获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奖。

夏克青.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夏克青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杰曼诺夫数学中心主任埃菲·杰曼诺夫,主要工作涉及非结合代数、群论等,其重要的贡献是解决了伯恩赛德猜想(Burnside conjecture), 这个1902年提出的猜想是有限群理论最古老并最有影响的问题。

杰曼诺夫.jpg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杰曼诺夫数学中心主任埃菲·杰曼诺夫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一直致力于脑卒中及其并发症抑郁的发病新机制和干预新手段的研究,提出了脑卒中神经元死亡的“钙缺乏”新学说,为脑卒中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新药靶;提出了抑郁症发病的“胶质细胞”新学说,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手段和新药靶。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项)、973课题等基金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

高天明.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饶宏,长期从事直流输电领域研究与工程实践,主持建立了我国直流输电成套设计技术体系,主持设计12项重大直流工程,实现了我国高压/高压直流工程设计自主化;创新发展了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和混合直流输电成套设计技术,为中国直流输电技术在国际上取得领先作出贡献。

饶宏.pn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饶宏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教授罗智泉,学术成果包括无线通信的收发机优化设计、最优鲁棒波束成形设计、动态频谱管理等。2020年,挑战网络效能最大化的难题,他首次提出了数据驱动的现实网络统计模拟技术,研究建立了大规模4/5G异构网络参数最优化模型,突破了求解超大规模混合整数优化模型的算法瓶颈,从无到有建立了网络性能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框架;2021年6月被认证为CSIAM应用数学落地成果;2021年9月,研究成果入围2021年世界计算大会计算创新与数字赋能专题展。

罗智泉.png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教授罗智泉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徐政和,研发了多种表面功能化的原创技术,特别是在磁性颗粒表面功能化并应用非常规石油资源开发、矿物分离及洁净煤燃烧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矿物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领域的世界著名科学家。首次提出了浮选水动力空化学说,为解决细粒浮选世界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徐政和.jpg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徐政和


(通讯员 华轩 黄瑶)

图片:通讯员提供(部分图片来源于高校官微、南方+)

制图:孙小鹏

编辑:孙小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