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心曲万端———李可染、李玉双父子艺术对话展”在广东美术馆首次展出,展期将持续至12月10日。作为首个深度呈现“李家山水”父子艺术的大展,展览首次展出大批一手文献资料及罕见作品,将呈现共计逾300件展品,包括父子两人的绘画、笔记、研究模型、历史影像、文献资料、手稿等,对两位艺术家在各自时代交织的艺术发展之路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
不仅如此,本次展览将有数幅李玉双先生2020-2021年新作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展览依循时间线索分为“东方既白”“我用我法”“浑然时空”“大化自然”四个单元,分别从李玉双的艺术启蒙期、艺术发展期、艺术成熟期以及李可染李玉双父子的精神对话四个角度进行呈现。
李可染、李玉双父子彼此理解、影响与扶持:他们是“相同的两个人”,毕生追寻艺术的本源;又是“不同的两个人”,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各自突破。正如李玉双所言,“我父亲解决了中国画中‘黑’的问题,我要解决的是‘色彩’问题。我依然在传承‘李家山水’的精神,传承的是‘李家山水的魂’。”
受父亲影响
继承“创造性写生”
李可染是20世纪最著名的中国山水画大师之一,被学界认为是“古典山水向现代山水过渡这一历史阶段的大师”。他以“对景写生”的方法恢复了山水画艺术对大自然生机与活力的敏感,创造了一种墨色浓重、光影明灭、“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天地宽”的新时代山水画风格。作为李可染长子的李玉双,其对山水画艺术的挚爱无疑来自其父的影响和环境的熏陶。
在追求艺术本源这条路上,父子二人志同道合。1954年至1962年间,李可染遍游大江南北,最长的一次写生历时8个月,行程2万多里,得画200余幅。他有意识地放弃1940年代临摹前人得来的一套方法,真实地描绘对象的形质特征,寻找中国山水的新画法。
李可染《余三游漓江》,1963年。
李玉双《漓江边上》,2019年。
李可染、李玉双《漓江胜景》,1971年。
李可染的写生变革也持续地影响了李玉双的绘画创作。无论在郑州、开封的生活多么艰难,李玉双都能专注于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1969年他开始常在河南鲁山、平顶山等地写生,将自然形态转化成艺术形态。他继承了李可染的“创造性写生”,在写生中融合写意和画家心中的意象表达。
在此次展出的展品中,不难看出李可染、李玉双二人对于自然的细致观察,其本源之相似。甚至可以说,如果李可染拿起油画笔作画,创作出的作品应与李玉双之画意境相似。
喜好印象派
但不是印象派画家
散涂的笔触涌上画布、自然之物的形状消散甚至不见论困……看到李玉双的作品,很难不想起西方印象派的风格。“如果把这些画放到印象派的画册里也毫不逊色。”李可染当年看到儿子的写生作品曾心生惊讶。
李可染、李玉双都喜好印象派艺术。曾经有人说:“李可染是中国的印象派。”但李可染却对此不以为然:“我不是跟外国人印象派学的,我是自己画出来的,我是跟自然界学的,我的画是中国的画。”
在他看来,“印象派是画视像,再现自然界的美。但是中国画不仅画视觉里边的自然界,而且画大脑里、心中的自然界,有自然界本身的魂和魄。”
李可染《秋风吹下红雨来》,1982年。
李双玉则受到印象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出印象派科学上的道理。“中国画是把平面的密码解读成立体的东西以后,再把它变回二维的平面内具体的东西。但印象派就不同。莫奈就说过,当你看到事物的时候,要把它们当成是色彩和明暗的关系,不要把它们变成是三维的物品后再去画。”李双玉笑道,他和莫奈的观察方法是一样的,但是莫奈最讨厌理论,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去作画,他则想找出背后的科学原理。
70年代以后,李双玉专门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了解视觉怎么在大脑中产生,大脑中的神经系统、细胞怎么感知光。在参考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基础上,逐渐有了自己的结论。
李双玉绘画体系的建构过程。
他认为,要从自然当中“捕捉光的信息”,在观察的时候要将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在李双玉1970年的《开封东郊风景》中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变化:树木、田野、房屋的形状都弱化了,甚至消散了,色彩也不是惯常可见的固有色,整个画面的形和色开始趋向一种整体性的表达。
解决色彩问题
综合媒介表现山水精神
不同于李可染的作品给观众的第一印象——“黑”,李双玉的作品色彩极为丰富。李玉双说,父亲李可染解决了中国画中“黑”的问题,自己要解决的是“色彩”问题。他没有固守传统水墨媒介,而以水墨、丙烯、油画等综合媒介实践山水精神的现代转化。
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与许多职业画家不同,为响应国家建设,年轻的李玉双相继进入国立高中(北京机械制造学校)、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工程力学专业的教师。对自然科学、工程学的学习,让李玉双系统地学习到了西方现代科学的相关知识。
1971年,李玉双开始研究人类视觉与艺术的关系,制作相关模型并尝试视觉试验,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观察方法和绘画体系,李玉双称之为“光编码”画法。
1963年,李可染送给李玉双的画册。
1969年,李玉双透视试验模型。
彼时,父亲李可染也开始恢复创作,开始新的创作阶段,在艺术探索之路上,父子二人保持着密切交流。在给李玉双的书信中,李可染谈到“写实功夫”“探讨客观事物的规律”等重要问题,父子二人在这一时期进入各自艺术的转折点,他们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创作变革。
后来,李玉双还针对绘画展开了各种“实验”:逐渐开始探索水墨、丙烯等综合材料的运用,探索中国材料对色彩的表现力;开始大幅面的作品创作;尝试西方材料与中国传统纸张的结合等。他的写生也进入了一种无拘无束、无法即有法的境界。
“李玉双的画具有专业画家的高水准,作画的态度却是业余画家的自由无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说,“李玉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独行者。他以特殊的方式延续和发展了李可染的艺术,从光与色彩表现的角度推进了中西绘画的结合。”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通讯员 刘丹妮
图片:由广东省美术馆提供
编辑: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