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时代楷模!建设东深供水工程的他们“有多拼”

南方都市报APP • 漫漫说
综合2021-11-25 10:36
竖图 82.jpg


一江滋养着三城同根同源岭南人的“生命水”,一群不畏艰难险阻的建设者,一腔“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壮志,一个引东江水解“香港之渴”的奇迹工程。

56年过去了,东深供水工程累计为香港供水260多亿立方米,保障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

工程背后,一个被誉为“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写下了一段怎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周恩来亲自拍板 拨付3800万引东江水

香港,一座三面环海的城市,也是一座严重缺淡水的城市。在1962年到1963年,香港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旱,水库的所有存水只够350万人饮用43天。

当时,香港已经缺水到什么程度?港英政府出台限水政策,每四天只供应四个小时的水。除了严苛的供水时间限制,水务署甚至贴出节水布告,要求市民每两周洗一次头。为了让学生少出汗,学校甚至停了体育课。

1963年5月,万般无奈的港英政府通过香港中华总商会和香港九龙工会联合会,向内地发出求援信号。当时,广东也正受干旱影响,在自身用水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放弃了大片农田灌溉为香港供水。

船舶取水、行车运水,只能解决燃眉之急。1963年年底,周恩来总理来到广州。当他得知香港缺水的情况后,迅速作出指示:引东江水供应香港,不惜一切代价帮助香港同胞渡过难关。

此时,广东省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从东莞桥头镇引东江水,利用石马河河道建梯级泵站,把东江水倒流注入雁田水库,再导入深圳水库,通过钢管送到香港。整个工程,如同一座由北向南、高达四五十米的“大滑梯”,东江水沿着北面高低不等的“梯级”,逐级被提升上梯顶的雁田水库,再沿着“滑梯”(沙湾河)注入深圳水库。

听取汇报后,周恩来总理当即同意该方案,定名为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下称“东深供水工程”),并作出拨款3800万元人民币的批示:“该工程关系到港九三百万同胞,应从政治上看问题,工程作为援外专项,由国家举办,广东省负责设计、施工。”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工程的工期只有一年。“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这是建设者写在山坡上的口号,也是人与自然较量的真实写照。

东江,虽说离香港最近,但从取水口到深圳水库,要经过80多公里,要翻越6座高山。也就是说要将50.5公里的支流,从海拔2米一级级抬高至46米,整个工程相当于建一座大滑梯。

工程开工两个月后,港方人员来看工地。当时,工程绝大部分地段在东莞落后地区,有的地方连汽车都开不进去。看到这一情况,港方人员动摇了,不敢相信如此巨大的工程能够在一年内完成。

不过,内地工作人员的目标却极其明确。“我们必须确保在1965年3月份实现对港供水。”负责首期东深供水工程设计工作的王寿永回忆,当时,施工、设计、勘测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几乎同时进行。而且虽然对于工作时间有规定,但为了赶进度,大家都会加班加点地工作。

为了尽快完成施工,中央和广东省几乎动员了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高峰期时甚至有技术人员、工人及民工近2万人现场作业。其中包括了广东水电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农田水利和土木工程系大三、大四两个班8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于1964年4月7日进驻工地。

机械不足是一大难题,当时,施工作业基本靠人力完成,常见的工具仅有小推车,很多工序都靠工人手挖肩扛,土石方、混凝土的搅拌、浇筑,砌石头等都靠徒手完成,他们经常加班到半夜,一些工程甚至得在水下5到10米进行。

重重困难之下,1965年2月25日,东深供水工程仍如期全线完工,全长83公里。有了东江水的滋养,香港初步摆脱了缺水之苦,经济一飞冲天,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64年香港社会总产值是113.8亿港元,而到了香港回归祖国前的199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1600亿港元,翻了102倍。

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过程并非一劳永逸。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已50多岁的它先后经历过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才有数十年如一日对深港发展的坚毅守护。

历尽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流淌了56年的 “东江之水”,累计为香港供水26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洞庭湖的水量,保障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

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2021年4月,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综合自时代楷模发布厅、南方都市报

海报:陈婷

编辑:林嘉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时代楷模-东深工程建设者群体事迹报告会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