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卫志凌 通讯员 郑爽 颜戴丽 近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市文史馆馆员董上德做客“文史广州”名家讲座的线上直播,开讲《戏曲文化与中国社会》。讲座中,他以戏曲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为中心,讲述戏曲演出、剧本文学对社会大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教育作用和审美熏陶。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市文史馆馆员董上德做客“文史广州”名家讲座,开讲《戏曲文化与中国社会》。
社会戏曲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上德主要从戏曲文化的特殊意义、戏曲文化的渗透性和戏曲文化的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展开。
中国古代社会底层民众借助戏曲了解历史文化
第一个问题是戏曲文化的特殊意义。他认为,在我们古代社会,戏曲文化不属于主流文化的部分。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说法,每一个社会都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这是文化传统。所谓大传统,指的就是那个时代社会主流文化,小传统指的是民间文化。“在古代社会,戏曲文化属于小传统,活跃于民间,”董上德进一步解释,在我们古代社会,有很多的底层的民众,他们可能是文盲,或者文化水平比较低,但你不能说他没文化,比如说,他们会知道谁是伍子胥,谁是李世民,还有三国的故事,唐朝的故事,还有忠孝节义的观念,这些东西都是底层民众借助戏曲演出,还有民间的说书接收过来的。“我们古代社会的教育资源分配是极不均衡,这种情况下,戏曲文化,包括它所依附着的整个民间文化,起着很重要的文化普及的作用。”
董上德举了广州陈家祠的灰雕为例,“多少戏曲的场面、人物,都是那些能工巧匠做出来的。可见,戏曲文化,在文化普及方面弥补了因为文化资源严重不平衡而导致的失衡状态”。
除了文化普及外,戏曲文化还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杨家将、岳飞等人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外,戏曲文化强化了人道主义精神,董上德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就有元杂剧赵氏孤儿。
戏曲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用具
第二个问题是戏曲文化的渗透性。它渗透到日常的用具,比如明清时代有很多瓷器,花瓶、盘子、五彩网、缸……,上面有很多戏曲人物。“我大概梳理了一下比较重要的经常出现的题材,一个是三国系列,《三英战吕布》《戏貂蝉》《救阿斗》《赤壁之战》,还有《水浒》系列。”董上德介绍,除了瓷器以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在一些美术绘画中,比如19世纪广州外销的通草纸画中,就有很多戏曲人物。
戏曲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三是戏曲文化的当代价值。“戏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全国各个地方剧种有300多个,广东来讲,大的剧种像粤剧、汉剧、潮剧影响很大。还有粤西的雷剧,在雷州半岛这一剧种现在都很活跃。”
董上德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国家提倡文化多样性的,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我们的戏剧本身就是多样的,一个省有那么多的剧种,这些剧种都有自身的历史,它的演化过程,承载着很多的文化信息,它既是地方的又是中国的。比如说广东的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不仅在广府地区流行,在港澳地区、东南亚也流行。在新加坡,有很多粤剧团体。现在讲大湾区文化建设,像粤剧、潮剧这样的剧种,它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文化认同。就粤港澳来讲,戏曲文化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从整合资源的角度来讲,我们展望未来,大湾区的戏曲文化经过一番新的整合,会呈现出更繁荣的气象。
我们谈戏曲文化的当代价值,还要看到戏曲欣赏是当代人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传承和创新中,戏曲之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戏曲之美,一方面是人情之美,体现中华民族情感世界里面一些代代相传的情感价值。还有就是音乐之美,昆曲也好,粤剧也好,还有上海的越剧也好,还有黄梅戏,各种音乐唱腔各有其美,熏陶着我们。
该主题讲座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州图书馆联合主办,通过南都APP、N视频APP、网易、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直播,向广大市民群众展示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好凝聚共识、持续共建人文湾区。
点击下面的链接可完整观看:
https://m.mp.oeeee.com/live/4926_714d509d1f1da9b9.html
编辑:卫志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文史广州”系列名家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