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亚洲青年领袖论坛继续火热进行。在主题为“健康医疗与公益慈善”的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向现场嘉宾分享健康医疗领域的想法和亚洲产业的发展举措,并在会后接受奥一记者采访。
谈如何建设研究型医院
医疗健康领域应该如何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实现由“跟跑”向“并跑”再向“领跑”转变?宋尔卫院士向在座分享了他对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发展的思考心得。
宋尔卫介绍,今年7月,广东省对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调研,省委领导对医院提出指导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所世界高水平的研究型医院,这种高水平医院是不以床位的多少,不以医院规模的大小作为追求目标,而是着力推动医学研究和临床救治方案相结合,致力于填补省内国内研究型医院的空白。”
何为研究型医院,应该如何建设研究型医院?宋尔卫认为,这首先要坚持以临床作为导向,推动临床和科学研究有机的融合,从临床实践当中提出科学问题,经过集体研究提出创新的医学理论,并且研制出新的诊疗的方法和治疗的手段,包括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物、新的设备等等,进而来推动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构建高效的临床研究和临床预防体系。
其次要着力打造覆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医工融合研究等全链条创新平台,促进医疗和工程领域的交叉融合。“在政府的指导下,成立‘医院的院长’‘研究所所长’‘企业的厂长’,这种叫‘三长融合创新联盟’。”宋尔卫认为,此举将有利于助力国产医疗设备的研发以及医疗高新企业的发展。
组合型人才也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的重中之重。宋尔卫提出,应该着力培养临床科学家和研究型医护人员等组合型人才,打造人才孵化基地,构建由临床科学家领衔、汇集基础研究、生命科学及其他交叉科学,如化学、材料工程、大数据和医学家、数学家等多学科复合型创新团队,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产出更多创新型研究成果,同时也为研究学院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专业的支撑。
科研建设离不开紧跟国际化的步伐。宋尔卫认为,应该通过组织高水平的临床试验研究,推动一批科研成果转化,牵头制定国家和国际临床上的指南和共识。
在广州新增110亩建设用地以实现医学研究蓝图
宋尔卫院士表示,广州位处大湾区优势位置。“在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去年在海珠区新增一块110亩的建设用地,我们期待能够依托该阵地,实现研究型医院的建设蓝图。”宋尔卫认为,在不断强化自身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大湾区的政策优势,期待打造一家由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转化医学机制完善、临床新技术不断涌现和疑难重症疾病诊治作为突出优势的高水平研究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更为亚洲乃至全世界医疗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专访:科技发展使肿瘤不再是“不治之症”
宋尔卫院士作为国内著名的乳腺外科医生和杰出的临床科学家,一直以来围绕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开展系统与深入的研究。在肿瘤的防治问题上,他向奥一新闻记者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体医学理念的提升,肿瘤已经不是不治之症。“很多肿瘤如今都能够治好,也有很多肿瘤能够通过治疗,使得病人得到长期生存,且能保证生存质量。”宋尔卫提出,目前来看,肿瘤癌症仍是除心脑血管疾病外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与肿瘤的斗争将会是一个持久战。“这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医疗方向。”
对于目前出现的肿瘤筛查技术,宋尔卫院士肯定了筛查的重要性。“很多肿瘤如果在早期被发现,肯定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会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在他看来,筛查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更需要有完善且专业的不同肿瘤的筛查方案,政府部门和医疗队伍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研发,让老百姓享受到专业的筛查技术。
对于新兴的基因检测肿瘤筛查技术,宋尔卫院士认为,这必定是未来的方向之一,但其准确性仍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做支撑。“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并不是看到基因的突变,就断定这个病人一定会出现肿瘤。”宋尔卫表示,对于基因检测肿瘤的结果应该有更为规范的规定与慎重的解读。
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刘婕
编辑:林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