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惠州:出台5部地方性法规 保驾护航碧水蓝天

南方都市报APP • 惠州大件事
原创2021-11-29 14:51

绿色生态是惠州的底色和优势,自然禀赋得天独厚,融集山、江、湖、海、林、泉、瀑、涧、岛等于一体。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治水、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出台系列地方性法规呵护蓝天水系……近年来,惠州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守住环保红线,保住生态底色,把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一号工程”来抓,走生态环保法治之路,为绿色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惠州蓝 西湖.jpg

“惠州蓝”已成为惠州的金字招牌

全力治水:

治理3年半,沙河水质实现“四连跳”

沙河园洲2.jpg

沙河园洲段

沙河是东江中下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全长89公里,流经惠州博罗横河、湖镇、龙华、长宁、福田、园洲、石湾7个镇和罗浮山管委会,集水面积1235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达60万。

据惠州市生态环境部门统计,沙河两岸各类重污染企业一度达到118家,另外“散乱污”企业有上千家,18条支流中有13条重度污染,是博罗辖区内污染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治理任务最紧迫的河流。

2018年起,治水攻坚战打响,惠州市县两级协同作战,分别成立由惠州市委主要领导、博罗县委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市、县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牵头抓整治,严格落实“河长”责任制,发现河道污染问题立即协调解决;采取控源截污、河道疏浚、底泥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兼顾沙河上下游、左右岸,高标准推进河涌整治工作。

截至目前,沙河流域13条劣V类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已基本完工,昔日臭水沟变成美丽河流,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东江—沙河水系连通工程累计完成工程总量85%,于去年7月底完成试通水,达到补水效果。

石湾镇中心排渠是该镇境内的主要河涌之一,河水流入沙河,是该镇沙河整治的主战场之一。南都记者日前走访中心排渠(里波水排闸段)看到,河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近岸杨柳依依,在水中不时能见到游来游去的鱼儿,水面栽植有美人蕉、再力花等净化水质的植物。让当地群众尤为高兴的是,随着水质变好,沙河不少河段重现多年不见的蓝刀鱼,可以戏水、钓鱼抓虾的沙河又回来了。

惠州蓝 检测.jpg

据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博罗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沙河河口罗浮山大桥国考断面水质考核目标为Ⅲ类。位于博罗县石湾镇罗浮山大桥附近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2月~2018年2月,沙河河口水质连续3个月劣Ⅴ类;2021年1-7月,水质均值为Ⅱ类,水质稳定向好。3年半两个截然不同的国考断面水质数据,证明沙河治理后水质实现“四连跳”,水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112条一级支流水质稳中有升

沙河治理,是惠州市推深做实河湖长制谱写治水新篇章的一个缩影。惠州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自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市的东江干流,全市大小河流共923条(段)、湖泊7个、水库505座、山塘1469个,大小河流总长达6400公里。

“目前全市约1900名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河湖长积极巡河湖,主动担纲履职。”据惠州市水利局副局长毛新春等人介绍,惠州市从2017年起全面推行河长制,2018年起全面推行湖长制,把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来抓,主动作为、积极谋划、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推动惠州河湖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取得了积极成效,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

截至去年底,惠州市国、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今年1-8月,全市九大流域112条主要一级支流水质稳中有升,较上年劣Ⅴ类数量减少18条。

惠州西湖35.jpg

惠州西湖经生态修复,水体纯净透明

在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方面,惠州通过强化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防控防治,持续推进河流干支流协同治理,全市河湖水质持续向好;在河湖执法方面,惠州生态环境部门出动执法人员3.5万人次,检查企业1.1万家次,立案382宗,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386份,处罚金额3086.6万元。市水利部门开展河湖巡查执法1035次,制止盗采河砂等违法行为30宗,罚款69.77万元。

惠州还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保护,今年增加招募民间河长100名,示范带动更多群众支持参与河湖治理保护。今年1-3季度实施“河小青”志愿服务487场,参与志愿者11874人次,提供服务时长2.5万多小时,营造了河湖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守护“惠州蓝”

惠州“硬核”整治扬尘污染

绿色生态是惠州的城市底色和优势。近年来,“惠州蓝”已经成为惠州的金字招牌。

工地未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不得开工、专人现场督察多部门联合执法、全面提升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和绿色施工管理水平……南都记者从惠州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为擦亮“惠州蓝”,今年以来,惠州开展工地扬尘“净化”、裸地堆场扬尘“清零”、道路保洁“升级”等系列“硬核”整治行动,有效提升全市扬尘污染防治水平。

惠州市直有关部门积极出台相关工作指引和方案,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各县(区)各部门积极开展了三大专项行动,建立了常态化扬尘污染巡查管控机制,建立并定期更新扬尘污染整治台账,打造了一批示范项目,扬尘管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今年1—7月,惠州全市共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检查25937个次,发现扬尘污染问题4600个次,已完成整改4411个次,立案1916宗,处罚1602宗,罚款金额2148.903万元。

惠州蓝.jpg

与此同时,惠州不断完善扬尘污染管控工作机制。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下沉督导组加密扬尘污染巡查频次,每周对扬尘问题进行督导,及时掌握问题清单并下发交办;开展扬尘污染问题暗查暗访,专人收集扬尘污染线索并及时移交;与环卫部门建立扬尘线索反馈机制,充分依靠环卫巡查力量,及时发现和提供道路扬尘问题,提高纠错时效。督促整改方面,建立了扬尘污染问题销号制度,定期动态更新问题清单、调度销号进展,督促扬尘污染问题快查快办、动态清零。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惠州在全市实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扬尘整治专人现场督察方式。市、县(区)住建局、环保、城管等部门强强联手,定期开展施工扬尘治理执法检查,对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管控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据部门职责一律按照最高限进行处罚。

生态立法

5部地方性法规为碧水蓝天保驾护航

2015年5月28日,惠州市成为全省首批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的市之一。

南都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惠州已出台5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地方性法规,包括《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惠州市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条例》《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惠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惠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通过立法,用法律红线守住生态底线,用制度红利保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惠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今年1月1日施行以来,市直有关部门积极出台相关工作指引和方案,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各县区各部门积极开展专项行动,建立了常态化扬尘污染巡查管控机制,建立并定期更新扬尘污染整治台账,打造了一批示范项目。

扬尘管控水平的提升,带来了空气质量的不断改善:今年上半年,惠州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7,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十。

惠州蓝-黄花风铃.jpg

为一个湖,立一部法,更是彰显惠州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从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到获批施行历时3年,经历了三次常委会审议、数十次调研、三十几轮修改。 

除了地方性法规以外,惠州还出台了多项“硬核”政策举措:制定“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出台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坚决遏制“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上马,对不符合管控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建立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定期研判环境质量,对环境形势有恶化、污染治理任务进度滞后的县区及时提出预警;实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监管;出台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惠州坚持依法行政,保持铁腕执法铁腕治污的高压态势,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严格环保执法之路,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驾护航。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黄海林 田飞

编辑:黄海林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