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黄江加快推进地铁1号线建设,高质量串联“双科学城”

南方都市报APP • 黄江发布
综合2021-12-04 11:00

随着政策叠加效应不断释放,黄江的发展层次不断提高,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11月28日,黄江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黄江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其中特别指出要积极对接融入“双科学城”建设,积极服务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大局,统筹规划南部片区土地资源,加快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推动“双科学城”高质量串联,打造深莞科技成果合作转化区。

微信图片_20211204075638.jpg

随着“深莞高度融合样本”建设加快,黄江的融深蓝图日渐清晰。近年来,黄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双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五年来成功从深圳引进大富科技、立洋光电子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协议投资额超170亿元。

会议指出,纵观改革发展大势,黄江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全镇要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在高端装备、精密制造等领域培育规模超百亿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进而推动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力争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0%左右,总量达到400亿元。

统筹规划南部片区串联“双科学城”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快速推进,莞深融合不断深入发展,身处东莞东南部的黄江镇开始由边缘地带转变为莞深门户区。五年来,黄江镇对接深圳抓机遇、促融合,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黄江正全力打造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双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

随着轨道站点TOD综合开发的全面铺开,环城南路、田星路等多处断头路的贯通,以及新城大道的规划建设,黄江与深圳、松山湖路网连接进一步加强,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微信图片_20211204075650.jpg

未来黄江将进一步强化规划统筹引领,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及产业发展规划,挖掘更多黄江特色的融合发展亮点。加快塑造“双城双核,一轴一链”的城市结构,构建集科研、生活、生产功能为一体的多元化城市。积极服务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大局,统筹规划南部片区土地资源,推动“双科学城”高质量串联,打造深莞科技成果合作转化区。

微信图片_20211204075655.jpg

会议特别指出,黄江将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空间,全面提速城市土地二次开发,分类实施18宗城市更新项目,重点推进星光村临深连片1200亩“工改工”项目。完善镇村联动招商与利益共享机制,鼓励村组盘活可利用土地资源用于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深圳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

未来,黄江将依托“双科学城+源头创新”模式,支持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并推动“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大力实施人才强镇战略,以超常规手段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新兴产业逐渐形成优势产业链

凭借区位优势,近年来,黄江成为承接深圳产业溢出的首选地之一。如今,电子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已发展成为黄江的主导产业,并逐渐形成优势产业链。

五年来,黄江累计引进3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近1300宗,合同利用内资总额252.4亿元;引进外资总额超2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820亿元。备受关注的是,随着领益智造投资22亿元建设总部项目,该企业即将成为黄江首家百亿产值企业。

此外,黄江充分发挥联合招商机制,统筹裕元工业园内闲置低效土地及厂房资源,引入新美洋等优质产业项目。启动总投资超500亿元的星河人工智能小镇项目,推动航天电器华南智能制造总部基地落户黄江。随着全镇首个M0项目天集·磁海产业园即将封顶竣工,市重大产业平台星博产业园又获批落地。

微信图片_20211204075659.jpg

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是未来黄江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五年来,黄江累计举行2次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活动和6次重大项目动工仪式,启动总投资超400亿元的200余个项目开工建设。累计招引领益智能智造、晨讯科技、宏道电子等省、市级重大项目及重大预备项目25个,总投资达680亿元。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重塑,黄江将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抓紧布局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进一步巩固提升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5G等产业优势,推动投资总额近100亿元的领益智能智造、安世半导体、正扬电子等项目加快落地,同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持续强链、补链,巩固产业发展根基。

统筹推进新中心区建设

面对大湾区新一轮城市竞合,黄江此前已明确提出,要将自身打造成为深圳都市圈的高品质活力新城。

今后五年,黄江将全面加大民生基础设施投入,持续高规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镇、村每年分别打造至少一项亮点民生工程,将统筹推进新中心区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塑造品质城市新形象 。

微信图片_20211204075703.jpg

高品质打造城市交通体系。总投入35亿元构筑“三纵五横”的高品质交通路网,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加快建设新城大道、清龙路、松黄路,全面打通或升级镇内断头路。完善慢行系统建设,优化全镇公交线网系统,推动港湾式公交站台建设全覆盖。加强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实现每个社区新建一个大型停车场,力争全镇新增1万个停车位。

高标准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科学构建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服务模式,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各类违建行为,实现科学精准管控违建。深入推进“洁净城市”“行走黄江”等专项行动,营造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实施旧城街巷微更新,推动“小巷子”工程与“三线”整治工程,力争2022年镇中心区“三线”整治完成率达80%以上。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系统,到2025年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微信图片_20211204075708.jpg

高品质打造城市交通体系。总投入35亿元构筑“三纵五横”的高品质交通路网,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加快建设新城大道、清龙路、松黄路,全面打通或升级镇内断头路。完善慢行系统建设,优化全镇公交线网系统,推动港湾式公交站台建设全覆盖。加强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实现每个社区新建一个大型停车场,力争全镇新增1万个停车位。

高标准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科学构建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服务模式,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各类违建行为,实现科学精准管控违建。深入推进“洁净城市”“行走黄江”等专项行动,营造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实施旧城街巷微更新,推动“小巷子”工程与“三线”整治工程,力争2022年镇中心区“三线”整治完成率达80%以上。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系统,到2025年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来源:写意黄江 南方+

编辑:莫晓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