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当代写意精神!崔振宽等前辈艺术家写意作品联袂展出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12-04 15:42

12月3日,“高峰之路——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一)”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以“写意性”为研究切面,试图分别探索与呈现20世纪从30到70各个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于“写意性”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代际特征。作为“高峰之路”系列展的首展,此次展览围绕崔振宽、李宝林、陈家泠、江文湛、胡正伟、王有政、姜宝林、赵振川、郭石夫、吴悦石、郑百重、程振国、王西京、龙瑞、陈永锵、冯大中,这一批“30后”“40后”艺术家的“写意性笔墨”展开。

IMG_6509.JPG

嘉宾合影

针对当下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中国美术报》坚持连续两年举办了“高峰之路”主题展览。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在采访中表示:“本次系列展以不同年龄段艺术家创作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突出,使得展览主题更加鲜明和具体,针对性更强。从展览策划和具体实施来说,这不仅是一批艺术家作品的集中展示,更是带有研究性、针对性和导向性的主题展览。”

IMG_6521.JPG

陈家泠 西湖景色 2021年

IMG_6522.JPG

陈永锵 色正体直木棉雄 2017年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在采访中就《中国美术报》举办此次展览的意义进一步谈到:“《中国美术报》是美术界一张非常专业的报纸,正日渐形成着属于自己的美术品牌。报纸的宣传一直以来不单单着眼于新闻本身,更多是从学术角度切入来做一些有深度的话题探讨,此次‘高峰之路’系列展就是其中的一个成果。”

徐涟表示,展览首先从山水、花鸟、人物不同画科着手,今年又按照不同年龄段对中国画的写意性展开思考,试图为大家呈现当代中国画迈向“高峰”的探索之路。

IMG_6523.JPG

程振国 峡江旧游 2021年

IMG_6524.JPG

崔振宽 山涧溪流 2021年

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姜宝林在充分肯定《中国美术报》作为艺术类专业媒体的专业性与探索性的同时,还强调,中国画不管是水墨还是工笔,都体现了‘写意’精神,写意强调的是以形传神,即“形”是次要的,抓住精神、抓住内涵是首要的。

“在当下提出中国画的写意性研究,我觉得非常及时,虽然写意是个老课题,可以说每位中国画的创作者一生都在践行着对写意的探索,但有关写意的内涵仍有很多问题留待探讨。写意在当下怎么发展,我认为就是既要笔墨、又要现代,要笔墨就是要传统、要写意,要现代就是要把古老的中国画转向现代的中国画,把古老的写意性转向现代的写意性。”

“写意”是与“写实”相对应的一个描述中国画学特征的概念。就“写意”的具体所指,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吴悦石表示:“‘写’就是倾泻、‘意’就是心上之音,能够倾泻你心上之音,才叫‘写意’,而并不是说形式上的‘简’与‘繁’,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读懂‘写意’。”

IMG_6525.JPG

冯大中 月初升 2014年

IMG_6526.JPG

郭石夫 四季图系列 2021年

在中国传统画论中,写意指的更多是笔墨,以及笔墨的境界格调。那么今天的写意其最终落脚于何处?我们为什么要重新重视写意?对此,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在采访中谈到:“首先,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中国画在吸取西方优点的同时,中国画的语言从某种程度上也丢掉了一些自己的特点,所以今天我们强调写意,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今天的画家把画得潦草当作写意,认为这是真性情的一种体现,但传统文人却是反对潦草的。今天之所以谈论写意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已丢失了写意。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问题的探讨,正本清源地讨论中国的写意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让我们汲取外来艺术养分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

IMG_6513.JPG

直播现场

IMG_6514.JPG

直播现场

IMG_6515.JPG

直播现场

IMG_6516.JPG

直播现场

展览现场,学术主持尚辉与参展艺术家姜宝林、吴悦石,《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平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王跃奎展开了四场有关“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的现场直播。

IMG_6511 2.JPG

观展现场

IMG_6517.JPG

观展现场

IMG_6518.JPG

观展现场

IMG_6520.JPG

《中国美术馆》艺术中心

展览持续至12月7日。

编辑:黄茜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