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F20峰会)在广州南沙举行,这是该论坛第5次在广州召开全球年会。
在“中国经济新形势:解读、展望、总结”报告会上,IFF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作主旨演讲,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表看法。
“这是从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他认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内卷”“躺平”,而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最终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这至少意味着未来经济运行将会有五个新的特征,包括形成更具韧性、更有质量效益和更加安全的工业体系;经济将从高度依赖外循环国际市场转向更多依赖内循环国内市场;由追求产品市场高效流通为主转向追求要素市场更高效率配置;科技自立自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更加顺畅;人均可支配收入对GDP占比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等。
预计到2035年
低收入群体将减半
“看上去我国现有的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是全要素、全品种的工业体系,但实际上存在着几个问题。”黄奇帆表示,很多中国产品处于低端低质、高端高质交叉,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被人“卡脖子”;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内分工不足,对细分市场的开放严重不足;能源资源以及部分粮食产品进口依赖度过高,总体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
“在内循环环境下,这些短板都会被一一弥补。”黄奇帆分析,通过扩链、补链、强链,中国可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在如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将形成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规模达万亿级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
“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头部的企业不仅要占据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还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与此同时,广大中小企业会致力于专精特新,努力成为嵌入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隐形冠军。”黄奇帆补充道。
此外,未来随着中等收入人群进一步增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过去靠国际市场外循环来拉动中国经济的格局将逐步转变为由我国自身超大规模市场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消费牵引内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格局,外贸依存度将逐步降到25%左右。”黄奇帆表示。
转向内循环为主,不仅意味着要进一步打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的梗阻,形成更加畅通的经济循环,还要通过推进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着力点提升全要素生产力。黄奇帆进一步阐释道,外循环拉动下拼的是要素的投入程度,比如说劳动力和土地等足够便宜,外资就来了;而内循环驱动下拼的是要素的配置效率,需要有深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2020年,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6%,而这一比例此前十几年徘徊在5%左右。相比而言,在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平均为20%左右。黄奇帆预测,随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的加快培育,单方面被人“卡脖子”的情况会有较大改变,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也将加速形成。
以往在外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条件下,以劳动力成本为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收益向外资出口倾斜,压低了劳动力的收入比重。在今后内循环为主、共同富裕的政策推动下,劳动力收入占GDP的比重会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预计这个比重可能上升到50%,2035年以后达到52%。“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预计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会增加到8亿,6亿的低收入群体会减半,内需消费的能力将大大提高。”黄奇帆说。
以内循环为主不是“内卷”
而是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
“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内卷’‘躺平’,而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最终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黄奇帆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也会形成五个方面的新特点。
第一个特点,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黄奇帆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有更加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更需要企业走出去。“这实际上是将内循环与外循环由过去商品流通的大进大出,升级到资本要素跨境的便利流动。”黄奇帆表示。
第二个特点,对外开放格局会从扩大出口为主,转变为鼓励出口与增加进口“双向并重”。黄奇帆表示,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预计未来十年累计商品进口量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服务进口总量将达到5万亿美元,两者加起来将超过27万亿美元。
这么庞大的市场需求必将对以后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直接而持久的拉动,进而助推世界经济循环逐渐走向复苏、走出低迷。
第三个特点,从沿海地区开放为主转变为沿海沿边内陆协同开放、整体开放、东中西同步开放。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来,中国已分六批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实现了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全覆盖,特别是中欧班列的带动下,沿线通道经济、口岸经济、枢纽经济快速发展,为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空间。
而随着产业的兴旺和人口的集聚,城市经济加快繁荣,内陆地区形成新的陆港城市,一些重要枢纽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乌鲁木齐、郑州等由过去的开放末梢变成了开放的前沿。
第四个特点,从关贸总协定和WTO框架下的货物贸易为主,转变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
黄奇帆表示,尽管我国已经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中存在着逆差大、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比重高,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比重较低的问题。为此,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出台,以鼓励支持发展服务贸易。“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服务贸易比重将会逐步提升,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将共同支撑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黄奇帆说。
第五个特点,从融入和适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主,转变为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投资与贸易规则的制定修订。
目前,RCEP已经签署生效,中欧CAI已经达到,中国已经申请加入CPTPP,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的谈判和制定,推动国际贸易持续朝着更加包容有序、互利共赢的方向演进。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