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文学沙龙在穗举行,文学是读懂中国有效途径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12-05 16:25

12月3日,2021“读懂中国”文学沙龙在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商务印书馆人文艺术中心主任柯湘,出版人林宋瑜,作家蔡崇达等嘉宾就“沟通世界,抵达心灵”主题展开对话和分享,及加拿大作家、翻译家迪伦·金以视频形式发言。

抵达心灵是沟通世界的最佳途径

本场活动由加拿大翻译家迪伦·金的视频发言拉开帷幕,他认为,文学可以把不同的人民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借此你可以形成对他人的怜悯之心。“即使你们从未见过面,但你们可以从另一种文化中发现与自身经历相关的东西,同时也就能理解完全不同的经历和观念。”

WechatIMG3545.jpeg

加拿大翻译家迪伦·金的视频发言

作为蔡崇达《皮囊》的译者,迪伦·金认为蔡崇达笔下所创作的就是这类作品。作为成长在农村和城市的夹缝中的年轻人,蔡崇达这本书写了很多不那么起眼的人物和故事,它是通往一个私人的内心世界的入口。“正是这些故事帮助读者树立了跨越国界、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同情,读者们也将会更期待阅读这些个人叙述的著作和真实可信的故事,并从中了解更为真实立体的中国。”

在现场对话中,蔡崇达表示听了迪伦·金的分享“感觉有点不真实”,《皮囊》现在除了英语版,还有韩语版、日语版、俄语版、葡萄牙语版、土耳其语版,但是在最初写作的时候没有想过沟通世界,“我写的只是家乡和个人的小故事,但是它好像可以传达到欧美、日韩、巴西、俄罗斯、土耳其。”

“当你走向自己内心深处的时候,会意外地发现你走向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当你理解自己和表达自己,会发现你帮助很多跟你有着一样内心命题的人在表达;当你在表达人类内心共通的命题时,一代一代的人就会反复阅读你,你的作品能穿越一代一代的时间。”蔡崇达表示,通过文学抵达自己的心灵和每一个人的心灵,是沟通世界最直接的途径和方式。

文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

诗人杨克的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传播,他也常常参加国内外各种诗歌交流活动。杨克曾写过一首诗《在东莞,遇到一小块稻田》,他说,这首诗翻译了至少16种语言,“说明世界各国还是很关心中国的变化,外国读者愿意去理解,而且很渴望知道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WechatIMG3544.jpeg

同时杨克认为,目前中国文学的翻译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中国任何一个大学都有很多教授和研究生,他们的外语都很好;我们对西方文学的翻译量非常大,而且我们翻译的质量也相对较高。相当于我们对世界文学的翻译和阅读水准,中国文学翻译成其他语言出海传播,其翻译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要想让世界读者从中国文学中读懂中国,“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文学翻译,因为读者读一个作品,还是为它的语调、语句、语感,被它的文学魅力所感染,而不是仅仅被情节所感染。怎么样在传达上更信达雅一些,可能是我们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需要努力的一个向度。”

著名出版人林宋瑜曾长期在花城出版社负责国际出版和版权交流,她在现场分享了最近的一则见闻:荷兰有三位翻译家花了10年时间,把中国的《红楼梦》翻译成荷兰文,刚刚在荷兰出版,这在两国出版界都是大事。她转发这则喜讯时,评论区中有位荷兰侨二代尤其激动,表示“终于可以再读红楼梦了,虽然我懂中文,但是《红楼梦》里面有很多语言涉及到我们的传统文化,许多难以理解,结果有荷兰文版的《红楼梦》,我非常高兴。”

林宋瑜表示,“中国文学翻译出海,不仅能让外国读者理解中国、读懂中国,同时也能促进海外的华人华侨对祖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陈倩楠  通讯员刁宵华

编辑:许晓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