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食腊味”,是广东人的传统习俗。而在三江汇流之地——三水,有不少吸引八方食客慕名而来的腊味美食。
近日,三水区文广旅体局正式公布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芦苞腊味制作技艺、猪肚包鸡制作技艺、咏泉特色美食、三水臭屁醋食俗、三水河鲜生产习俗、太极拳(杨式)共6个项目入选,涵盖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和民俗3大种类。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风味人间》等纪录片的总导演陈晓卿曾经分享过:“最好吃的食物,都藏在冒着烟火气的地方”。好的食物,应该是接“地气”的,同时,食客也非常注重食物的“鲜”。取材于本土,吃之于本地的食材,经过人们的构思和巧手,创造了一道又一道的家常美味。
取材于本土的腊味
“芦苞腊味”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最早分布于北江水路上的船家之中,后来,又逐渐发展至北江沿岸,并在繁华的北江水路上流传了下来。数百年来,勤劳的芦苞人通过制作腊味,把食材的“鲜”锁住,逐渐形成芦苞“腊味四宝”——腊肉、腊肠、腊鸭、鱼干,把美味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至今,“芦苞腊味”主要在三水区芦苞镇从心泉腊味、拉爷农庄及苏记腊味等店内传承。
“苏老板,帮我称3斤腊肠,我孙仔最喜欢吃你家腊肠煮的煲仔饭了。”凤姨买了几斤腊肠。
走进苏记腊味,老板苏广健和他的搭档们正在为腊肠制作而忙碌。据了解,他制作腊味已经有40年时间,一直坚持手工制作是因为成品口感更佳,并且留住儿时的味道, “只要我还在做的一天,我就要保证我们腊味的质量和味道、绝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新鲜猪肉制作而成的腊肠
据了解,苏记腊味吸引最多回头客的产品为腊肠。腊肠的原料为精选的新鲜猪肉,肥瘦比例为2:8口感最佳。肥肉需要提前腌制后切成肉粒,而瘦肉则不用腌制,切碎加入一定量的白糖、盐、高度米酒、酱油即可与肥肉粒搅拌。腊肠经过灌肠、扎孔、扎绳等工序,晾晒5-6天即可上市。手工制作的腊肠,色泽好、口感佳,不甜不咸,无论是用来蒸煲仔饭、还是炒菜,老少皆宜。
“芦苞腊味”是芦苞镇的文化瑰宝,维系乡情乡愁的重要纽带。据了解,三水区芦苞镇近年来以文化站作为本地美食技艺的保护单位,通过举办芦苞腊味美食节、开展腊味菜式人才培训、拓宽腊味的传播途径、搜集记录并推广传统腊味制作技艺等方法,推动以“芦苞腊味”制作技艺为代表的粤菜走进大众的视野,让这一传统美食继续传承下去。
三水区文广旅体局亦注重加大对本土特色文化物质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力度,不断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弘扬传统文化,扩大影响力。
南都记者姚建国 通讯员卢冠东 何艺珊
编辑:姚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