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消息,今年以来,江苏、江西、安徽等多地遭遇“野猪患”。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在这份意见稿中,曾于2000年被列入的野猪已经被删除。如果意见稿通过,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采取措施,控制野猪种群数量。
意见稿指出,本次名录调整,以科学评估陆生野生动物物种生态、科学、社会价值为核心,充分考虑种群变化动态、面临威胁、社会关注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名录调整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生态优先;二是维护科研需要;三是有利于社会发展。
据了解,《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由原《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更名而来。这份名录也被称为“三有”动物名录。
人猪矛盾愈演愈烈,“农民受不了”
江苏、江西、安徽等多地野猪泛滥成灾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野猪群时常闯入人类活动区域,既损毁庄稼又伤人,让当地人饱受困扰。江苏南京1个月6起野猪肇事交通事故;四川通江县的村民因野猪随意啃食、践踏庄稼而头疼不已。而通江县不是个例,被野猪侵袭的村庄分散在全国各地。
在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上,各地农民对野猪带来的困扰和愤怒从留言标题就可见一斑:“野猪太疯狂,农民受不了”“野猪糟蹋庄稼,村民一年辛劳白费”“野猪严重毁坏庄稼,农业减产百分之三十”“农民与野猪势不两立”……
今年10月,国家林草局在回复“野猪泛滥成灾吃庄稼”的留言时指出,野猪具有“春拱种、夏毁苗、秋啃果”等致害特点。近年来,野猪等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长、觅食等活动范围扩大,导致致害事件日渐频繁,已成为致害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野生动物。
政府组建野猪狩猎队,开展有组织捕杀
此前,为了减少野猪进犯带来的损失,多地决定通过有组织的捕杀,控制野猪数量。国家林草局在山西、四川、福建等14个省(区)启动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试点地区已成立117支野猪狩猎队。
陕西省林业局7月份发布通告,将野猪禁猎期由原来的8个月缩短到2个月;河南信阳得到省农业厅批准,允许该地在保证野猪群落完整性的前提下允许捕杀一定数量的野猪;安徽省金寨县则组成了由当地村民组建的20人狩猎队,计划在明年1月31日前,完成目标200头限额的野猪猎捕。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开展野猪防控捕猎。图自:央视新闻
不过,捕杀野猪并非易事。野猪性情凶猛,成年野猪的体重可达200公斤,体长可达2米,拥有厚重而粗糙的长毛,雄猪还长有獠牙。野猪一旦奔跑起来速度很快,且冲击力大,相较于其他动物它不仅智商高,还具有很高的防御能力,有时会主动攻击人类。
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开展野猪防控捕猎。图自:央视新闻
据南都此前报道,四川省通江县计划到2021年底前,捕杀野猪750头,但由于缺乏专业队伍,通江县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李斌曾在采访中坦言:这个目标任务很难完成。通江县在今年11月聘请了一支来自绵阳江油的专业队伍,队伍里的猎手枪法了得,猎犬也十分壮实,尽管如此,这支队伍在两天半时间内,仅捕杀野猪8头。
野猪种群是怎么快速增长起来的?
近年来,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系列工程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生境质量持续改善,野猪等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长、觅食等活动范围扩大,导致野猪数量持续增多。
不过,国内野猪的数量也经历过先降后升的过程。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野猪数量曾骤降至几万头,直到2000年,野猪保护迎来转机,当年,野猪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动物”名录)之中,禁止随意猎捕和买卖。
一只野猪奔跑着过马路。新华社发 (邓智炜摄)
此外,野猪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种群快速增长。在食物链上,野猪是豺、狼、虎、豹等顶级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物,在进化过程中,其形成的生存策略就是大量繁殖。母野猪通常每年秋季交配、春季产仔,每窝可产4-12头幼崽,在缺乏天敌的情况下野猪崽的成活率比较高,且一般第二年就能参与繁殖。
而在生物天敌方面,野猪的天敌也就是虎、豹、狼、豺等食肉动物的生存现状普遍不容乐观,这也导致部分地区野猪种群增长过快。
野猪烹饪?捕杀后的野猪严禁食用!
目前,“三有”陆生野生保护动物名录将野猪删除还只是一个意见稿,还未最终确定。如果意见稿通过,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采取措施,控制野猪种群数量。
此前,各地展开野猪捕杀行动后,不少网友晒出了野猪的烹饪方法。此次“三有”动物名录或删除野猪的消息一出,也有很多网友表示,是不是可以吃野猪肉了?
野猪被捕杀之后能吃吗?对此,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张洪峰表示,野猪是各种病毒的携带者,可能携带非洲猪瘟病毒,会严重危害家畜以及人类的生命安全。而且,野猪目前仍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李斌也提示,法律明确规定严禁食用野生动物,且野猪等野生动物身上可能含有大量未知病毒或细菌,大规模捕杀后应按照标准流程处置。
专家:重塑生态系统完整性或成治理方向
如果“三有”动物名录中删除了野猪,是不是就意味着以后野猪可以随意猎捕和食用?对此,有网友也提出了顾虑:如果放开了对野猪的捕猎可能会导致野猪又成为濒危动物。
据南都此前报道,多位专家认为,探索治理野猪问题的管理手段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野猪的存在,看到其对生态系统的价值。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孙全辉解释称,从生态角度看,野猪虽不是濒危物种,但它们与当地生态系统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可以帮助多种植物授粉和传播种子;野猪在寻找果实和根茎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防止林下植物生长过密,并加快有机物分解;野猪排泄物有助于增加土壤肥力等等。此外,野猪还是多种掠食动物食谱上的一员,它们种群数量的波动直接影响顶级掠食动物的生存。
在治理野猪问题的方案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表示,目前,关于野猪的数据是非常缺乏的,包括它的种群增长规律、限制因素是什么,是否有内部的密度调节机制,是否像很多物种一样,有几年一周期的种群波动等等,目前,这些都是未知的。
因此,王放认为,未来应在补足、摸清数据的前提下,制定大规模管理野猪的科学方案。长远来看,引进野猪的捕食者,重塑生态系统,恢复其完整性,可能是一个方向。
综合自南方都市报往期报道、国家林草局官网、央视新闻、央广网
综合:南都记者 冯奕然
编辑:冯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