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瞬息万变、充满活力的笔触,绘出一道肖像的“彩虹”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12-19 19:38

江上越说:“我珍惜擦肩而过的面容,尽管其中更多的是误解和错位,但毕竟是感悟人生交流信息的契机和开端。”

12月18日,日本艺术家江上越(Etsu Egami)的个展“一个误解的时刻,所有的面具都掉下来了”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启幕。展览由建畠晢(Tatehata Akira)担任策展人,由杰罗姆·桑斯(Jérôme Sans)为展览撰文,展出江上越2021年最新创作的“彩虹”系列绘画。

1.JPG

展厅现场

作为日本战后崛起的第三代当代艺术家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家之一,江上越(Etsu Egami)的创作实践探讨了交流中的障碍,她通过从声音到音频录音、影像和绘画等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将肖像艺术引向一个全新的维度。

江上越.jpeg

艺术家江上越

江上越1994年出生于日本千叶,在美国度过了她的少女时代,后来进入中国中央美术学院(CAFA)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学院(HfG)学习。作为一个永久的外国人的成长经历,使她能够跨越几种语言和文化展开她的艺术实践。在这些短暂的经历中,她意识到“语言是只能被感知、却不能被解释的”,而“人与人的交流,不是为了更接近彼此,却是为了度量他们之间的距离。”

这个关键性的“距离”,成为了她深入探究人类处境之本质的路径。在这些她的母语不被言说、不被理解的地方,江上越遇到了无法沟通的问题,但她亦发现了其中无限的可能性。她的人类学调研最终形成了画廊内一系列以个人肖像为线索的作品,她邀请观众去感受相同的困惑。事实上,江上越正是将分享个人经验作为她绘画行为的先决条件。

12.jpeg

展厅现场

13.JPG

展厅现场

江上越的作品诉说着艺术家所从属的“加密一代”(cryptogeneration)被其对自身形象的自恋情结所搅扰。千禧一代经历了从前互联网时代到后互联网时代的过渡。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生活在地球两边的人们都出现了社会疏远和不确定性的感觉。他们的生活成为一个永久记录的对象。

在江上越的作品中,这个逻辑同时包含了连续性和断裂性,它将交流过程本身及其与其他人的关系,作为所有社会交流的基础进行可视化呈现。在最近疫情发生后,江上越也开始关注因社交隔离而凸显出来的人类交流之多样性,是如何使我们的交流方式变得更加复杂的。通过一系列的肖像画实践,江上越试图反映出人类的多元化,以及我们如何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断裂中求取共存。

9.JPG

展厅现场

16.JPG

展厅现场

江上越的创作聚焦于脸庞,并着力于处理一个波动的、不稳定的、无限变化着的状态,以之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替代。通过对脸庞产生兴趣,我们得以窥见个体如何表现自我,以及伴随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世界观之演变而形成的范式。由于社会首先是由它对自身的观念所定义,因此脸庞就成为了投射和反映一个时代之时代精神的一种非常有力的媒介。脸庞揭开了一个人不完整的、暂时的面纱。它不是为了某个个体而存在,而是为了许多个他者。每一张脸庞都有着无声的语言,但脸庞也是身体上最有活力、最敏感的部位,无论你是否愿意,我们都会以它示人。

11 (2).JPG

展厅现场

14.JPG

展厅现场

江上越的创作游艺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并且打破了虚幻性(写实主义)。她瞬息万变的、充满活力的笔触在水平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带中组合起来。基于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观众所站的位置,这些绘画呈现出不确定的主题。我们必须让眼睛在绘画中徘徊、适应和创造自身的路径,以便重新组合出人的形象。

江上越处理着图像的外在表现形式,她在模糊的肖像画中制造一个“故障”,一片视觉的白噪音。它们就像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一样,受到了像素变质的影响,亦如语言性的理解一般被加密。通过对图像的模糊处理,江上越召唤出渗透在自然世界中的数字数据,同时也证实了在支配着社会生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不断增多的孔隙。

Poster 1.jpg

如果说每幅肖像都是完全孤立的——在其自己身的宇宙中存在,并且没有任何融合或接近他物的意愿——那么,将它们连接起来、并从一块画布到另一块画布上不断循环再现的彩虹色,就是对人类多样化的认可。从灰色地带到象征希望的彩虹色,江上越的肖像画为人类的交流和共存铺展开一条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多样化的道路。

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15日。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