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件水墨作品呈现“李家山水”的传承与变革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12-21 23:19

12月20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学术指导,北京画院、荣宝斋、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自然的感动·传承的力量——李家山水三代艺术家对景创作展”在荣宝斋大厦开幕。

海报ok.jpg

写生是“李家山水”的核心精神,从1954年李可染先生的江南写生开始,到李小可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深入各地的写生,再到今天李小可学生们对于写生理念的坚守。“李家山水”在当今中国画坛已形成了清晰地传承体系,成为推动中国画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对景写生是对客观景物的记录,会相对忠实原景象,当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与情感加入,与被描绘对象“润物细无声”的融为一体,便使客观景象具有独特性的同时更具有艺术家的个人风貌,成为对景创作。此次展览以李家山水特属的“对景创作”为主题,集中展示李可染先生、李小可先生及李小可艺术工作室青年艺术家们对景创作的水墨作品70幅,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呈现“李家山水”以写生改革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及精神主旨。

640 (3).jpeg

观展现场

640 (4).jpeg

观展现场

DSC00328.JPG

观展现场

DSC00335.JPG

观展现场

DSC00441.JPG

观展现场

此次展览正值荣宝斋350周年,开幕当日12月20日也正是李小可先生去世后的第一个生日,借以此展纪念缅怀小可先生,同时献给那些为20世纪东方文化做出贡献的人们。

写生变革 李家山水

山川之美,自然之趣,历来是中国山水画乐于表现的重要主题。故隋唐以降,山水画便独立成科,山水画史上也涌现出荆浩、范宽、黄公望等巨匠。清末以来,山水画的发展逐渐失去生气,师法古人、闭门造车成为一种风气。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变革传统山水成为摆在山水画家面前的问题。中国画面临存亡危机的那一刻,李可染先生以高度智慧提出“精读大自然与传统二本书”,于1954年开始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先后四次行程数万里的水墨写生,改变了中国画命运的同时,构建了李家山水与时代共进、蓬勃向上的独特风貌。

1954年在黄山写生.jpg

1954年李可染在黄山写生

此次展览重点挑选了李可染从1954年至1959年的写生精品《北海晨曦》、《苏州虎丘》、《雨亦奇》、《漓江边上》等,这些作品为广大观众还原了李可染从北京的郊区开始,逐步走遍全国的写生过程。

李可染《苏州虎丘》 1956年 45x37cm.jpg

李可染《苏州虎丘》 1956年 45x37cm

李可染《夕照中的重庆山城》1956年 45x53cm.jpg

李可染《夕照中的重庆山城》1956年 45x53cm

李可染《雨亦奇》1956年 44x59cm.jpg

李可染《雨亦奇》1956年 44x59cm

从“对景写生发展到对景创作”,这些写生创作的精品饱含着李可染先生对中国画变革的思考。从传统中走出来的李可染先生,以毕生的精力,兼修传统与自然这两本书,从山河中索取,又以作品回馈山河。他开拓出中国画的一片崭新天地,因而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画的生机和新的出路,开创出在现当代画坛影响深远的“李家山水”,更是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画发展的命运。

传承家学,开拓发展

1978年,李小可陪同父亲李可染去黄山等地采风、写生、讲学,期间也画了一批写生,并以这批写生进入北京画院成为一名专业画家。可以说,写生是李小可水墨艺术的敲门砖,更是对李可染艺术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数十年来,他不断往返北京、西藏、青海、安徽;遍游了黄河、长江、黄山、太行;晚年他还走出国门,远赴欧美日本,遍览异域山水,创作了一大批精彩的写生作品。

“写生”是艺术家将大自然赋予的感动与传统程式化表现形式及个人审美选择连接起来的重要环节,是对自然、传统的再发现、再认识,是山水画基本功练习的重要一环,最具活力与生机。写生是艺术家的心灵直面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能让传统与当代文化以及个人的表现经验发生碰撞,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推动审美领域的新发现。

2014年美国黄石公园3.JPG

2014年李小可在美国黄石公园写生

此次展览中,重点呈现李小可在海外的对景创作《意大利写生——佛罗伦萨老桥》、《日本写生——富士山远眺》、《美国写生——旧金山金门大桥》、《美国写生——树》等。不同于李小可以往的“水墨家园”系列,这些对景创作生动的展现出艺术家在面对写生对象时深厚的笔墨功底与技巧,以及不断变幻的自然光影赋予他的创作灵感。

李小可《意大利写生—佛罗伦萨老桥》 2017年 54x78cm.jpg

李小可《意大利写生—佛罗伦萨老桥》 2017年 54x78cm

李小可《日本写生——富士山远眺》2018年 69.5x138.5cm.jpg

李小可《日本写生——富士山远眺》2018年 69.5x138.5cm

李小可《美国写生——树》 2018年 57x137cm.jpg

李小可《美国写生——树》 2018年 57x137cm

从神秘苍茫的雪域高原到绮丽雄浑的现代桥梁建筑;从思考写生的布局构图到还原写生对象的结构质感;李小可将中国画的传统精髓与现代人的视觉体验不断融合,将自我真实的情感与本真坚守融入到艺术创作。李小可在传承李可染艺术精神的同时,不断拓展“李家山水”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可能。

硕果累累,桃李齐鸣

在创立自己的山水画艺术风格之后,李小可还热心于中国画的传承工作,相继在北京画院、北京大学、荣宝斋画院等机构开展教学工作,并先后创立了“李小可山水画高研班”、“李小可艺术工作室”。

2016年李小可与学生在甘肃黄河石林处写生.jpg

2016年李小可与学生在甘肃黄河石林处写生

十余年来,先后有二百多位中青年画家慕名求学,拜在李小可的门下。在教学工作中,李小可悉心指导、言传身教,将“李家山水”重传统、师造化的艺术理念传授给这些热爱民族书画事业的学员们。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的画家们一次次跟随老师的写生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1、丁长林《大化寻声》2021年 68x40cm.jpg

丁长林《大化寻声》2021年 68x40cm

3、马春林《婺源春》2021年 68x45cm.jpg

马春林《婺源春》2021年 68x45cm

6、朱零《夏荫》2019年 48x60cm.jpg

朱零《夏荫》2019年 48x60cm

7、刘秦州 《普宁寺写生》2018年 45x68cm.jpg

刘秦州 《普宁寺写生》2018年 45x68cm

13、吴天成《雨后徽村气象新》2015年97x48cm.jpg

吴天成《雨后徽村气象新》2015年97x48cm

此次展览还将集中展示三十余位中青年画家的写生精品,这些画家们以各自的艺术视角进行写生和审美创造,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面貌,既反映出李小可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也为“李家山水”的时代性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7日。此后还将以系列展的方式在国内不同地区举办巡展。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