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掏耳朵掏出恶性肿瘤?注意!经常掏耳朵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健事
转载2021-12-28 23:13

有一种爽叫掏耳朵,掏耳朵为什么爽?当细长的挖耳勺探入黑洞洞,从狭长的外耳道挖出一坨坨耳屎时,触电般的迷之快感让人欲罢不能,爆棚的满足感常常觉得极度过瘾。因此,有人沉迷于掏耳屎,隔三岔五给耳朵“搞卫生”。

我们的耳道非常敏感,有非常丰富的神经末梢。当掏耳勺和棉签触碰摩擦时,就像人体其他敏感部位受到刺激一样,会产生强烈的酥麻和满足感。所以,当我们把一大坨耳屎掏出来后,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升华,简直让人迷醉。但是,掏耳朵一时爽,经常掏可就容易出问题了。


经常掏耳朵会怎么样?

近年来,因为掏耳朵出问题的人不少。

浙江温州:有个小伙掏耳朵时下手有点重,棉签捅破了鼓膜,耳朵都听不清楚了。好在治疗后,听力得到恢复。

陕西西安:四岁男孩帮妈妈掏耳朵,妈妈不慎拍打挖耳勺后将其推入耳朵深处。结果眩晕一个月,严重时无法下床。做了听骨链重建手术后,才恢复正常。

湖南株洲:30岁的王女士喜欢去按摩店采耳,结果耳朵里长出很多霉菌一样的东西,被诊断为左耳真菌性外耳道炎。

还有新闻报道,有个阿婆经常掏耳朵,结果掏出恶性肿瘤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

也就是说,耳朵不是你想掏,想掏就能掏。掏耳朵其实是个有难度的技术活,普通人自行掏,不一定能掏得对。


一般人需要经常掏耳朵吗?

一般来说,不需要!不管男女老少,不管爱不爱干净,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产生耳屎。耳屎,在医学上被称为“耵聍”。它是由耳道分泌物与灰尘、皮屑等混合形成。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

耵聍。图源:腾讯医典

对大多数人来说,没啥必要掏耳朵。通过平常的咀嚼食物、说话、咳嗽等行为,耳屎可以由内而外慢慢地溜出耳道,不会堵住耳道。而且,耳屎虽然名字里带屎,但其实是个“有用的屎”。

(1)挡住异物进耳道。当有灰尘进入耳道,耳屎就会黏住它;当小飞虫进入时,耳屎的苦味(别问我为什么知道,问就是没吃过)会让它知难而退。

(2)抑制细菌生长。耳屎富含脂肪酸,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不适合细菌的生长。

(3)减弱强声波。人的耳朵里的鼓膜非常脆弱,一旦遇上猛烈声波(如打雷、炮竹声)直冲耳道,会损害鼓膜,甚至造成破裂导致失聪。耳屎能保护鼓膜,起到屏障的作用。

(4)防止耳朵进水。洗澡或游泳时,有少量水进入耳朵,耳屎起到防水墙的作用,防止水进入到耳道深部,引起外耳道发炎、中耳炎等疾病的发生。

所以,如果耳朵没有不适症状,就不需要特意去掏。耳朵受到刺激越多,外耳道皮肤就会分泌更多的耳屎,爱掏耳屎的人会陷入死循环:越掏越多,越多越想掏。


经常掏耳朵会有哪些问题?

有些父母,不仅自己爱掏耳朵,还隔三岔五翻孩子的耳朵看,有一点点耳屎就忍不住下手。这很容易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听力下降。孩子的耳道窄且浅,普通棉签太过粗大,容易把耳屎推入耳朵深处,造成听力下降,甚至损坏耳膜引发永久性的伤害。

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

(2)鼓膜穿孔。掏耳朵时,如果孩子乱动,家长手一抖,棉签、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甚至听骨链损伤。

(3)引起感染。有些家长手劲大,凭感觉给孩子掏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引起感染,导致耳朵疼痛、瘙痒、流脓

(4)诱发恶性肿瘤长期掏耳朵,还有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或耵聍腺癌。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尽快带去正规医院

不会说话的小宝宝,可能有这些表现:一直揪或揉耳朵,表现得很痛苦或哭闹不止;对柔和的声音没有反应;从耳朵里掉出不同寻常量的耳屎团。大点的孩子可能会表达耳朵不舒服: 感觉耳朵堵堵的,不通;耳朵痛、耳鸣等;突然一边或两边耳朵听不清,一会又恢复;循环反复;在学校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反复多次呼叫或更响的声音才能听到。如果确诊为耵聍栓塞,耳鼻喉科医生就会拿出专业工具,帮娃清理耳屎。


给娃掏耳朵的正确姿势

有些家长可能会问:孩子有耳屎,也不可能次次都去医院啊。可不可以偶尔给孩子掏一掏?如果非得掏,要注意这些情况:

(1) 不要用棉签掏耳朵

棉签容易把耳屎推到耳道深处,形成耳屎堆积。还可能对耳朵造成损伤,例如刺破耳膜。适当控制掏耳朵的频率。不要过于频繁地掏耳朵。平时帮宝宝清理耳朵,只需用湿润的毛巾轻轻擦洗外耳就好。不要过于深入。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

(2) 不要共用掏耳勺

有些家庭掏耳勺是公用的,爸爸掏完妈妈掏,妈妈掏完宝宝掏;有时挖耳勺还和指甲剪放在一起,很可能将细菌或真菌(比如脚气)带入耳道,引起感染最后导致发炎。

(3) 游泳时,耳朵注意别进水

游泳时应该保护耳朵。特别是耳朵有过炎症的人群: 应避免在不干净的水中游泳;游泳时佩戴耳塞;游泳时如果耳朵进水,应在上岸后将头偏向进水的一侧,将耳朵拉向后上方,用另一只手轻拍耳朵上方或者单脚跳跃;出水后,如果鼻腔中有水,可以用手堵住一侧鼻孔,用另一侧鼻孔呼吸,让水流出,避免用力擤鼻,防止水流入中耳。游泳后用吹风机的冷风档轻柔地吹干耳朵。

(4) 有异常,及时看医生

耳部出现不适,不要使用偏方。如用酒精和醋滴耳,可能会加剧感染。如果出现瘙痒难耐的情况,有可能是外耳道湿疹等,应及时去医院确诊。平时,尽量少去理发店、足浴按摩店或者街边的那种小摊掏耳朵,容易出问题。


来源:深圳卫健委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