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孩子都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
黄大年是他们心中的偶像
科技馆、实验室成为他们
课堂之外思考、实践的主场
院士、教授、科研人员
成为他们前行路上的“领头人”……
科教融合 使命担当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而科普作为科技创新的起点,是科教融合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启蒙公众科学逻辑、科学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
102年前,“五四”运动促进了“科学”与“教育”更紧密的联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传播科学的文化知识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报国”“科教兴国”成为几代人奋斗的理想。而今,科教融合更是诸多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的核心办学理念,也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为了点燃更多孩子们探寻科学知识和成为科学家的梦想,2017年以来,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广州市教育局共同开展了“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家们为广州的中小学生们做科普报告,同时从这几百场精心打造的报告中,精选出部分内容,编辑成系列科普读物,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享用这场科学知识的盛宴。《开启科学之旅:院士专家校园行》就是这些成果的一部分。
当然,除了那些求知若渴的大、中小学生们以外,如小编一般曾有科学家梦想、对科学知识有强烈求知欲的成年人,也可以通过阅读《开启科学之旅:院士专家校园行》以及AR体验,来一趟穿越时空的科学旅行,看完之后也许还会感叹“原来科学这么燃”!
《开启科学之旅:院士专家校园行》共分5个部分,分别是:天文篇、地理篇、科技篇、创新片和生活篇。这些内容共同的特点是新鲜实在、妙趣横生、激发想象、引人思考。
书里的干货
请放心拿走
首先从太空漫步开始
载着三名宇航员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备受瞩目,不知不觉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已经进入第三个月,航天员乘组将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计划9月中旬返回东风着陆场,三名宇航员三个月来在太空生活会有哪些乐趣和不便呢?
科普作家石磊:人在飞船里的生活与在地面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失重。航天员吃完东西不能让肠胃“生气”,比如,喝了可乐容易打嗝。在微重力的环境下,这样“喷气”产生的反作用力会引起身体的晃动,如果不小心误碰到什么开关就糟糕了。
然后一起用脚步丈量地球
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关于北极熊和企鹅的冷笑话“为什么北极熊不吃企鹅宝宝呢?”撩起了人们无尽的“遐想”——“因为北极熊太懒,不愿意走到南极”“北极熊是个爱挑食的动物”......
著名极地探险科学家高登汉为北极熊“辟谣”来了:因为生存环境的变化,北极熊自我改变能力非常强,从只吃海豹到任何食物都尝试,北极熊现在并不挑食了。2013年北京电视台在北极阿拉斯加地区拍到北极熊吃酸果、海螺。截至2013年,北极熊已经增加了将近10种新的食物品种。
再来领略一段
人类与科技的激烈碰撞
相信不少小伙伴从小都看过带有科幻情节的文艺作品。其中,不同功能的机器人,展示了人们对于未来的各种设想。而随着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机器人在满街行走时,我们该如何与他们交流呢?
谢巍教授告诉我们:人与机器人的交流不需要我们随身携带电脑,基于机器视觉的人机交互就能轻松解决人机交流的问题。谢巍教授进一步解释,机器通过图像采集系统获取认读手势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实现对手势的理解,就可以达到人机交互的目的。
虽然是科普内容
专业权威却不输
本书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编,同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名誉所长张景中作序并担任主审。团队也很权威,可谓是偶像云集。
其中有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义刚
岩石学和火山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和深地科学研究。在华北克拉通破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成因以及东亚大地幔楔的形成与演化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杜如虚
杜如虚教授多年从事制造工程及精密工程领域研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长、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教授;广州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所创所所长,首席科学家。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任教授。2012年当选国际制造工程学会院士,2015年当选香港工程师协会院士,2017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他在国际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480 多篇,出版书籍 6 本,获得专利 100 多项。他还曾经8次获得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2次获得香港工业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浩然
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花费毕生心血将鱼类人工繁殖做到极致,被尊称为“石斑鱼之父”。
林浩然院士长期从事水产养殖研究,系统而创造性地研究调控鱼类繁殖和生长的理论和技术,其学术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如玉
神经生物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副校长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叶玉如院士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不同蛋白与神经无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研发。她在研究促进和维持神经细胞存活与功能的神经营养因子方面有卓越成就,在探索脑部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逾300篇学术论文和综述,拥有58项国际科技发明专利权,曾经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接触女科学家成就奖,被《自然》杂志评选为“中国科学之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硕贤
建筑技术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他是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身上有很多“第一”: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联合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中国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领域第一人;第一个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解决了一个国际难题;提出一个新学科——光景学,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研究人居光环境。他对推动中国建筑技术科学与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还有来自各个研究领域的教授学者、博物和宝玉石学家、科普作家、极地探险科学家、口腔医院的医生等......为本套书付出心血,与我们一同开启科技之旅。
不仅如此,几百场报告,丰富的内容,远非一本书所能涵盖的。为了能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科技的魅力,本书运用AR技术,将难以用语言解释的科学现象做成直观的科学视频,还能触动一些意向不到的小机关,看到一些科学原理的视频演示。如何让观看呢?
1.拥有这本神奇的图书;
2.在图书封面找到免费下载“AR图书”APP的二维码,扫描下载;
3.找到书中的有摄像头标识的图片,用“AR图书”APP扫描一下,就可以观看AR视频。
让我们通过阅读、聆听以及学习,
在内心深处播下科学的种子,
在理想中开启科技之旅吧!
新 书 简 介
开启科学之旅:院士专家校园行
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
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广州市教育局主办,通过邀请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为青少年开展科普讲座。本图书精选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的讲座内容,以现代科学知识为主,突出知识性、科学性和通俗性,强调趣味性和新颖性,语言浅显通俗易懂。融合AR技术增强科普图书互动性。通过分享科学家的拼搏、创新的人生经历,传播科学精神,引发青少年思考。
来源: 中山大学出版社
编辑:林嘉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