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被誉为新能源车的“心脏”,随着新能源车产销大幅提升,主流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产能规划也在不断扩大,但我国锂离子电池制造人才相对不足,缺口甚至高达百万。
12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联盟、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中国电池工程师年会(CSBE)暨电池产业链技术精英交流会在佛山举行,一众行业大咖和专家论道锂电池行业人才发展。
有数据显示,至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达到12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103万人。
动力电池需求暴增,人才缺口显著
近年,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储能产业的核心部件之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电池联盟方面介绍,2021年上半年,全国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达到了110GWh,同比增长高达60%。其中,上半年动力锂电池市场规模达到了58GWh,同比累计增长173.6%;储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15GWh,同比增长260%。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理事长黄建忠。)
在新能源车产销爆发式增长的下半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再次取得突破,以11月为例,单月动力电池装机量就超过20GWh,达到20.8GWh,磷酸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分别约占67%和33%。庞大的需求下,国内主流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产能规划已经超过1000GWh。
然而,我国锂离子电池制造人才却明显不足,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至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达到12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103万人。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理事长黄建忠介绍,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智能产品、共享经济等众多终端应用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期,电池行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质量人才需求已经提到企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单单2020年一年时间,在工商注册进入电池领域的企业数量,就有超过2500家,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中国电池工程师年会举行期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指导,北京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起草的《锂离子电池人力资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正式发布。
《报告》分析,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面临基础岗位需求难以满足的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纷纷计划产能扩张,现有的人才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相背离,导致基础岗位人才较为稀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锂离子制造涉及材料、化学、智能制造、工艺等多个跨领域专业,具有技术变革较快,企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等特点,进一步导致岗位需求难以满足。
要建立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体系
黄建忠介绍,从2020年8月至今,由工信部颁发证书、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专委会开展的“电池制造工程师职业技能等级评价项目”,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培训了1000多名合格的中高级电池制造工程师。在应对人才短缺上,职业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人才评价处处长姚明介绍,上述评价项目,也是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加快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报告》针对企业岗位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提出了两点建议。
首先,企业要积极参与职业标准修订工作,与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逐步实现职业评定的互认,另一方面企业根据职业标准要求,有针对性地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其次,在人才培训方面,企业与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合作,结合第三方机构在技术、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通过多种方式联合培养人才。
整车企业同样扮演重要的角色,作为锂电池的消耗“大户”,新能源车与电池制造领域密不可分,黄建忠认为,新能源汽车与产业链企业,要进一步提升电池制造企业对低碳发展的认知,“要在实践中主动延伸企业的社会责任,推进电池高质量发展。”
出品:南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研究课题组
南都记者 钟键挺
编辑:李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