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画家撕掉百幅作品,寓意归零创新,希望“疫去不返”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资讯
原创2022-01-01 14:57

深圳知名艺术家尹小龙在2020年到2021年的疫情防控期间,每天坚持创作,共创作了国画、实验水墨、书法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200多幅,以纪念这场人类共同抗击疫情的“战役”。然而与众不同的是,他边创作边销毁,2021年12月31日下午,在深圳鳌湖艺术村,他用了4个小时,将挑选出来的100幅作品全部撕毁,并用视频和少量照片做了纪念,以此艺术行为辞旧迎新。

截屏2022-01-01 下午12.49.14.png

据了解到,青年艺术家尹小龙,200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曾为深圳锦绣中华签约艺术家。深圳青少年儿童艺术教育指导老师、他还是多个公益组织的联合发起人,也是国内沙画创意艺术的最早推动者。在现代水墨、新国画、艺术创意设计等领域都有自身的探索。

尹小龙为何要做此行为艺术?他表示,艺术家要勇于打破自己,不破不立。创作不是重复和循环,否则就不是创作。另一方面他希望“疫去不返”,撕掉疫情防控期间的作品,不是为了忘却,是祈愿,希望这场人类共同面临的“疫情”尽快过去。撕掉的作品碎片,他不会扔掉,会保留,合适时机会再拿去参展。同时自己作为艺术家和美术老师,想通过这个“行为”告诉孩子们要有质疑精神,不要急功近利,包括质疑自己,传递勇于归零创新精神,要勇于打破自己,要有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更好,做更好的自己。

尹小龙说:对于艺术的创造是自我的追寻,写下文字和画作都是对自我与世界的反思,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当作品被创造出来那一刻,也就完成了思考和情感表达,艺术创造的意义对作者来讲已经实现,如果抛去功利心,对自己来说这些作品毫无价值,就像吃剩的食物残渣一般,除了倒掉毫无用处但在自己看来,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可以看到人性是如何思考的,自己能从中看到什么,作品表达的思想能否引起共鸣,个人的灵魂能否有启迪和升华才是艺术家应该的思考的。

截屏2022-01-01 下午12.49.09.png

身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想用这样的形式告诉孩子们;作品的创作如果只为追求商业利益,也就失去了创作的价值目的,作为一名美术老师,之所以毁掉自己的作品,也在传递给孩子们不要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创作和艺术作品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质疑精神,包括对自己的反思和质疑,要勇于打破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更好,要有自信去做更好的自己。

编辑:戴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