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研究添新作:清代外销画藏着戏码 粤剧唱腔音乐大有讲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01-01 16:45

12月24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举办的“粤剧传承与理论创新学术论坛暨粤剧研究新书发布会”在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促进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理论创新。

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东省粤剧院、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南方都市报、深圳大学、广东开放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10余所粤剧表演团体、研究机构和高校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论坛。

20211230162252718535.jpg

“粤剧传承与理论创新学术论坛暨粤剧研究新书发布会”现场。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举办本次论坛的意义,认为可以通过四本新书的发布引发出一种戏曲、一种文体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如何适应新时代文化需求和文化水准的宏大问题。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女士、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钟茜处长、中山大学出版社王天琪社长先后致辞。

20211230160049702435.jpg

四本关于粤剧研究的新专著现场发布。

在新书发布环节,深圳大学陈雅新博士(《清代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研究》作者)、广东开放大学杨迪博士(《粤剧传统排场研究》作者)、中山大学孔庆夫博士(《粤剧唱腔音乐形态研究》作者)对各自论著的撰写过程作了介绍。中山大学出版社王延红老师介绍了黄纯博士的《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城市化研究》,并作为责任编辑代表对本套丛书的编撰过程进行了介绍。

在第一场主题发言中,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女士、广州粤剧院原党委书记余勇博士、广东省粤剧院张晋琼副院长、中山大学中文系钟东副教授、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李满主任、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罗丽副院长等,分别围绕粤剧的活态传承、粤剧的人才队伍建设、粤剧的院校合作模式、粤剧的思想与艺术、红色经典粤剧的现代探索、粤剧的存在空间与传播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中山大学董上德教授主持和评议了本场主题发言。

在第二场主题发言中,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作家钟哲平女士、暨南大学周丹杰博士后、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艺术》编辑部曹金燕副主任、红线女艺术中心葛锐娟女士、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艺术室文瑶副主任、中山大学博士生谢文艳等,分别围绕粤剧研究的大湾区视野、粤剧班本的定义和特点、粤剧剧目的现代化问题、粤剧知识的立体化传承、粤剧传播的机遇与路径、律法与粤剧的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山大学黎国韬教授主持、康保成教授评议了本场主题发言。

自2002年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非遗智库和学术交流平台,本次论坛是中心举办的年度论坛之一,发布的四本新书也是庆祝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十周年的系列丛书,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新书推荐——

微信图片_20220101162100.jpg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城市化研究》

黄纯 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8年06月

本书以翔实的文献、流畅的文字、全面的视角和丰富的图片,向读者阐述了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在广州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和流变。参引了400多种文献,除了古籍、专著、论文外,还有大量晚清民国时期的报纸、杂志、政府公报、笔记小说、族谱年鉴、碑刻资料等,基础夯实,论据充分,学术性极强。涵盖了粤剧的班社、演出场所、审美风格、市场机制、传播机制、功能转化、行会组织、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全方位、较深入地为读者展现了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的粤剧从以乡野演出为主到以城市演出为主的历史进程。

在基于真实考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粤剧的生成机制和内在发展规律进行合理系统的阐释,进而观照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和发展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微信图片_20220101162103.jpg

《粤剧唱腔音乐形态研究》

孔庆夫 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

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粤人,凡有粤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粤剧不仅在岭南地区、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而且在海外的影响力也同样巨大,其是中国地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代表性对象之一。基于粤剧是国际级、国家级“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身份,在研究、厘清粤剧唱腔音乐“内部本体形态”和“外部形态”的基础上,还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本生态、衍生态的学理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厘清粤剧唱腔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本生态与传承、保护;衍生态与传播、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问题。粤剧艺术的美学精髓,需要通过具体的唱段、唱腔和多曲体结构的音乐元素来表达和实现。本书有利于粤剧在岭南地域文化中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也有利于扩大以粤剧文化为代表的岭南地域文化在国内及海外的传播与创新。


微信图片_20220101162106.jpg

《粤剧传统排场研究》

杨迪 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

粤剧排场是指由固定的脚色行当、锣鼓、音乐、身段、舞台调度组合而成,用来表现特定的情节或情境的表演片段。本书作者在深入全面了解传统粤剧和现代粤剧的基础上,从容量和表现形式上将排场分为“一般性排场”和“排场戏”,进而对排场数量的动态变化、粤剧教育中的排场教育、粤剧排场形成的原因、20世纪粤剧排场的由盛转衰、新时期粤剧排场的复苏等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粤剧的“旧排场”正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吸引了无数观众走进剧场。保护、传承粤剧排场,其要义就是要将传统的表演排场真正运用在新剧目的创作中,融入现代粤剧教育中,使得粤剧排场真正“活”起来。


微信图片_20220101162109.jpg

《清代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研究》

陈雅新 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

本书通过梳理评述清戏画和外销画的已有研究成果,展望其研究前景,并理出自己的研究内容。尝试性地对外销戏画的先驱——西方画家所绘戏曲题材画进行了研究;以外销画等史料为依据,首次对十三行与戏曲的关系做出揭示;研究了广府戏船相关问题;探讨了外销画中的戏曲演出场景及外销画与西方画中的剧场等。选题新颖,视角独特,饶有趣味。清代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研究,无论对于戏曲史研究领域,还是外销画研究领域,都是一未经开垦的新课题。大部分图片是外国博物馆的珍藏,并取得使用授权,本次出版,四色印刷,高清还原,以飨广大读者。

采写:南都记者周佩文 通讯员孔庆夫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佩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