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龙华融媒
龙华的小伙伴们
你们知道家里马上要迎来一个
大日子吗?
是的!明天,2022年1月7日
龙华区将满“五周岁”
为迎接这一特殊的节日,昨日(1月5日)
十年蝶变,龙“五”华章
“感受龙华之美——市民看看团”活动
火热开启!
团员招募令发出之后
主办方收到了约300名小伙伴的报名
经过随机抽取,最终120名幸运市民
组成“市民看看团”坐上快乐大巴
一览大美龙华
发布君也积极响应了号召
并幸运地被选为奋斗之美路线看看团的成员
来,随着镜头一起来
看看他们都看了啥
1月5日上午,“十年蝶变 龙五华章——感受龙华之美市民看看团”活动在北站中心公园启动,以市民的眼光,去发现、欣赏家门口的大成就,以此迎接龙华区成立五周年。活动由龙华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
团友里面有兢兢业业的劳动模范
救死扶伤的医生、守护平安的警察
无私奉献的志愿者
更多的则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奋斗者
为了能让市民在半天内从多个角度感受龙华日新月异的变化,主办方精心策划了4条“市民看看团”参观线路,每条线路都设计了4个能够代表龙华建设成就的参观点,还安排了拼图、抽盲盒等互动游戏,加深市民对龙华之美的印象。
市民们边游边听,欢声笑语不断
他们纷纷表示
原来朝夕相处的龙华
竟然有如此多的美景
令人十分惊喜
-1-
奋斗之美
奋斗之美路线: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奋斗者广场(民治)→弓村纪念馆→奋斗记忆馆。
这条线路鲜明地演绎着
“无奋斗 不龙华”的城市精神
奋斗之美第一站来到了位于民治街道的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里占地2800平方米,设有行政服务大厅、24小时自助服务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26个功能室,服务群体实现了婴幼儿、青少年及中老年人全覆盖。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看看团的成员们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站社区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边走边看,不时拿起手机拍摄记录。
国瓷永丰源党支部书记李志安来龙华已经16年了,他还记得刚来这里时“交通不便、道路狭窄、居住体验感不佳”,如今的深圳北站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北站是很多人来深圳的第一站,这里展现了整个城市的风采。在党群中心,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在这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场所,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幸福感越来越强。今天参加看看团,亲身感受到十年间龙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未来的龙华一定会更美好!”
民治奋斗者广场
看看团第二站来到了民治奋斗者广场,大家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参观了根据功能定位设计打造不同风格的V站主题空间,如奋斗者书吧、商圈议事厅、母婴室、圆梦时代放映厅、安心小屋等。
新启用的民治奋斗者广场就是隐藏在公园里的“彩蛋”,为公园增添一抹奋斗的人文色彩。以两端“奋斗者广场主题艺术装置”为起点,纵贯广场全线的“精神谱系飘带艺术装置”宛若飘带沿途串联起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百年百句名言语林”“奋斗者荣耀墙”“党史长廊”“风采民治”等大型装置、灯箱装置与广场中段东侧的“精神谱系高光打卡点”等,为市民提供沉浸式观看互动体验。
“他们是明星,是榜样,我们要向这些他们学习,不断奋斗!”在奋斗荣耀墙前,看看团的成员们感慨道。“走一走奋斗之美这条线路,是非常有意义的。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年轻却不缺乏底蕴,作为青年人要更加努力,把奋斗的精神延续下去。”导游方相云如是说。
弓村村史馆
“奋斗之美”的第三站来到了位于龙华街道三联社区的弓村村史馆。弓村,龙华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就在这里诞生。在上世纪初至中叶的峥嵘岁月里,弓村有多位热血青年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反帝反封建、抗击日伪军和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洪流之中,在各个历史时期作出贡献。
龙华弓村史馆传承弓村村落记忆、记录历史,收集村落文化、民俗风情,真实反映在党领导下深圳农村的变迁过程和建设成果。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名誉馆长朱赤在参观时表示,这里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弓村历史发展的缩影。朱赤在龙华生活了30年,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变迁:“龙华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人们素质的提高,这离不开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今天参观的地方,不仅是休闲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加油站。”
土地整备奋斗记忆馆
土地整备奋斗记忆馆为龙华区奋斗之城的新地标,它由梅观创新走廊福城观澜土地整备项目现场指挥部原址改建而成,这是当天奋斗之美路线看看团打卡的最后一站。2020年,一场土地整备攻坚战在龙华梅观走廊打响,一群奋斗者攻坚克难、星夜兼程,仅用25天便完成68公顷土地整备任务,创造了土地整备“深圳纪录”。
草帽、门牌、钥匙、图纸、行军鞋……
馆里的陈列品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随着讲解员的解说
揭开了它们背后的一段段奋斗故事
在场人员目睹土地整备工作者的奋斗画面
心里由衷钦佩
2021年当选“闪亮龙华人”的杨新,在参观完奋斗记忆馆后感触很深,“凝聚”和“传承”是他走完奋斗之美路线后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词。“龙华作为奋斗之城,发展日新月异,这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龙华人的奋斗精神要一直传承下去,大家都尽自己所能做出一份贡献,整个龙华将会更和谐更美好。”
-2-
文明之美
文明之美路线:中国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上围艺术村→版画基地→九龙山体育公园
这些人文新地标
让市民们认识到
龙华也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且通过更新、建设
让历史与现代不断交融、碰撞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为中华民族、新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和“文脉”,曾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而今,这个位于龙华区白石龙老村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成为了市民重温大营救历史、赓续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的最佳红色打卡点之一,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到访。
上围艺术村
上围艺术村的前身是上围老村,是一座具有400年历史的传统客家村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客家老村走在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龙华积极探索政府搭台、艺术家唱戏的城中村发展路径成功“救活”客家老村,让其从城中村变成了“城中景”。上围艺术村的蜕变,是龙华十年蝶变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现在的艺术村入驻了100名各类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为古村带来艺术变革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版画基地
不少人对版画基地都不陌生,它已成为龙华区一张蜚声国际的文化名片。从了解版画发展历史,到近距离观看版画制作过程,从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到走进传统的客家排屋,今天的版画基地让团友们看到了另一种美。“这么多版画是用在什么地方?”团友们围着两摞半人高的版画作品追问道。“这些都是为了即将开幕的冬奥会而准备的。”版画工坊工作人员介绍道。42个国家53位艺术家通力合作,围绕冬奥会冰雪文化、比赛场馆、风土人情等创作版画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奥运,了解冰雪比赛,同时也向世界推介版画。很快,这些印制好的版画作品,将“出发”助力冬奥会,而此刻,团友们有幸先睹为快。
在300年历史的客家村落基础上扩建的版画基地,是集合版画创作、生产、展览、销售一体的国际级版画示范基地,同时也是一个风景胜地。团友们参观艺术客房时,惊叹于曾经的排屋被保存的如此之好,同时,也看到了在现代装饰艺术的修饰下排屋再焕新颜的各种可能性。
九龙山体育公园
羽毛球馆、室内恒温游泳池……智能化的体育场馆吸引了年轻团友的目光。1月7日,龙华成立行政区五周年生日当天,这个崭新的九龙山体育公园就正式开放与市民见面了。
作为“文明之美”的最后一个打卡点,团友们得以提前探营,一睹体育场馆的“庐山真面目”。位于九龙山数字城规划范围的九龙山体育公园,开放后将实现龙华区体育场馆零的突破,圆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体育锻炼乐趣之梦。
除了奋斗、文明之美外
看看团还走了其他两条路线
来!跟着发布君
让我们看图说话!
-3-
城市之美
城市之美路线:龙华城市客厅→观澜河湿地公园→龙华社工街(观湖街道大和社区)→民法公园
大家看着变美的“龙华”
不禁回忆起过去的“关外”
感到非常自豪
龙华城市客厅
观澜河湿地公园
龙华社工街(观湖街道大和社区)
民法公园
-4-
产业之美
产业之美路线:汇隆总部大厦→龙华城市客厅→大浪时尚小镇→银星科技园
这几个代表性参观点
都从不同角度证明经过十年蝶变
龙华区的产业发展令人瞩目
龙华城市客厅
大浪时尚小镇
银星科技园
活动结束以后
各参与市民纷纷给予点赞
有多名市民有感作诗
表达对龙华的赞美
“变化非常大。偏远是龙华曾经留给大家的印象,但现在的龙华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居住在这里感觉太棒了。”此次参加看看团,苏少紫携着好姐妹陈婷婷和许窕敏一起参与打卡,一路的所见所闻让她看到了龙华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九龙山体育公园,真的太漂亮了,简直符合我对体育场馆的所有想象。”喜欢运动的陈婷婷难掩对体育馆的喜爱,并告诉记者,开馆后,她一定会多多“捧场”,在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运动让自己的青春飞扬。
“我来深圳二十多年了,现在住在大浪街道,这次参加活动,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龙华。”苏新凤阿姨一路上都忙着录视频,她看着龙华“成长”,惊叹着龙华的蜕变。“以前大浪街道像样的公路都没有,这几年变化很大。”几个打卡点分布在民治、观湖和观澜片区,这也让苏阿姨看到了大浪片区以外的风景。“体育场馆很大气,真希望大浪也有这么高端的场馆。”苏阿姨羡慕地说。当得知未来数年,龙华区将陆续建成13个文体场馆,而大浪也将迎来体量面积颇大的文化和体育场馆设施时,苏阿姨开心地笑了。
“我曾到过上围艺术村的党群服务中心,但没有参观过艺术村内古色古香的客家老屋。这一次的体验,让我对上围艺术村有了新的认识。”刘灿娥告诉记者,她对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和版画基地印象特别深刻。
“纪念馆这一站设置得非常有意义,有机会我一定会带孩子去重温这一段革命历史。版画基地的风光很好,很适合都市人在此放松身心,享受片刻的宁静时光。”虽然家住民治片区,但青宴妃坦言,自己是第一次踏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在《再会吧,香港》的曲谱墙前,青宴妃跟着曲谱的旋律轻轻哼唱。“我是军人家庭出生的,对革命历史类的主题特别感兴趣。”此前,青宴妃只是知道历史上发生过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而这次活动让她对这一段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十年耕耘征途艰,蝶变新区文化先。龙舞凤歌皆礼赞,华章溢彩颂明天。”结束了“文明之美”线路的行程,看到龙华令人赞叹的新变化,青宴妃有感而发。她希望龙华未来可以多组织这类活动,让更多市民有机会走一走、看一看,感受这个共同建设的“龙华家园”千面之美。
接过2021年的发展接力棒
龙华区将永葆“闯”的精神
“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为全面打造“数字龙华、都市核心”
而努力奋斗
编辑:曾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