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好声音|聚焦五大议题,10位佛山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佛山
原创2022-01-07 16:12
WechatIMG2728.jpeg

1月6日,政协第十三届佛山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启“委员通道”,共10位不同界别的佛山市政协委员先后走上委员通道,分别围绕营商环境、横琴和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生育和养老、重塑佛山城市形态等五大广受社会关注的议题建言献策。新起点、新篇章,政协委员们对此都有什么思考、提出了哪些建议?


议题一优化营商环境 佛山“益晒你”

佛山市政协委员、广东睿智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文军

自1999年来到佛山后,从扎根、创业到企业成长,一路深感佛山是一个包容、开放、高效、有活力的城市,特别感谢佛山打造的营商环境服务,特别贴心、暖心、真心。

企业要做大做强做精、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关怀,建议政府在三个方面支持、关怀和引导企业发展:一是人才培养和引进;二是数字化转型升级;三是资本市场的进入。

佛山市政协委员、佛山市高明英盟贸易有限公司杜清华

日前佛山出台的“益晒你”行动方案也是给广大企业的一份大礼包,企业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其中的“一证通”服务,企业可以“即开办、即营收”,不用很多繁琐手续,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政府加强政策方面宣传,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从此前的“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迈进。尤其是要为人才提升优质学位供给,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


议题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横琴、前海合作区

佛山政协委员、澳门三水青年协进会会长凌家珍

鼓励更多的港澳青年融入到大湾区的建设中来,建议开展更多的活动或搭建平台,促进粤港澳三地青年互动和交流,这是让港澳青年深入了解内地就业、创业、生活环境的最有效途径。

未来,将重点关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希望帮助更多的佛山企业家借助这个平台,携手打造完善中医药、文旅会展等现代产业,让“佛山+横琴+澳门”深度合作,发生更大的化学反应。

佛山市政协委员、市青年商会秘书长李永浩

联动港澳共同发展,港澳青年将发挥很好的人才支撑作用。佛山正在探索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未来将制定更多青年政策。接下来,要这些理念与政策带到香港,让更多香港的青年,了解佛山、融入佛山。

建议营造良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大多方协同,让更多港澳青年投身建设中,加强认同感,同心同行同向。


议题三加快转型升级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佛山市政协委员、广东贝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宏丽

城市配套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科研水平等,都是制约与引进战新产业发展的关键。佛山不仅要培养现有战新产业专业人才,也要引进一流科研人才。在科研水平的提升上,建议企业与高端院所协同发展,在形成研发成果的同时,也必须要落地转化,创造有力的市场价值。同时,也要用文化赋能价值提升,将标杆企业、引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标志性符号,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佛山市政协委员、佛山市鸿长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宜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重大的技术突破、重大的发展需求,产品也需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带动一批制造产业兴起。建议升级比较成熟的工业园区,优化交通配套、城市环境的配套等,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引进高新的产业链,培养“绝对”优势。


议题四聚焦“一老一小” 连接千万家庭


佛山市政协委员、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杜兵

婴幼儿背后连接着千万家庭。经调研,目前全市尚无一家公办托育机构,且85%的托育机构表示未曾接受政府政策支持和帮扶,公益普惠托育供给匮乏。

建议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成立佛山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解决家长们最关心、担心的婴幼儿安全和健康问题。发展托幼一体化模式,探索建设员工福利型托育机构,并出台相关普惠政策,建设社区普惠托育点,扩大学位供给。

佛山市政协委员、民革市委会办公室主任李蕾

发展社区普惠服务,是破解社会养老瓶颈的一项非常重要举措。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这就需要注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综合服务设施整合利用,依托社区服务设施和组织,通过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形式,为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组织、社会机构提供补助。

以佛山各大职业技术学校增设托育照护相关专业,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同时通过优惠的落户政策,优厚的薪金待遇,通畅的发展空间等措施,提升行业的社会地位。


议题五以传统文化赋能文明佛山 重塑城市形态

佛山市政协委员、兆阳公司董事长李凤仪

很多人认识佛山,都是从陶瓷开始。佛山不少极具本土特色的项目,比如岭南天地、乡村振兴项目都用它来进行景观提升。佛山陶瓷承载了佛山传统文化,将此应用到公共空间打造环境艺术,可避免千城一面,凸显佛山城市特色。

在未来公共空间建设,要承担起岭南文化展示的责任,关注更多岭南文化的表达方式;二是在存量的建筑如人行天桥、公交车站,可以融入更多岭南文化元素如陶瓷、剪纸等。

佛山市政协委员、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汤东涛

各地政府都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建设城市景观、生态环境,但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城市个性和文化,才有可能做出特色。

不仅要把传统文化作为环境艺术融入佛山的公共空间里,还要融入到重点片区、连片改造的建设中,形成连贯的空间格局和视觉效果,串珠成链,构建出具有岭南文脉的城市轴线。


采写:南都记者刘钰滢 胡嘉仪

编辑:刘钰滢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锚定“515”,谱写新篇章!2022佛山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