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由省总工会、省委宣传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的2021年“南粤工匠”发布仪式在广东广播电视台举行。
经过层层筛选,10名“南粤工匠”从全省千万劳动者中脱颖而出,来自广州的海心桥设计者宁平华获此殊荣。
1月7日,2021“南粤工匠”发布现场 图:受访者提供
说起宁平华,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不过说起海心桥,那知名度就相当高了,它是广州2021当之无愧的年度网红桥。
海心桥这座广州首座跨江人行桥、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正是宁平华带领团队设计的。
它不只是交通之桥,还是一座人文之桥,它那宛如粤剧水袖在珠江面上翩然起舞的造型,给广州增添了一个视觉感极强的新地标。
海心桥 图:广州日报
包容、开放、务实与创新
这是南粤工匠的精神
宁平华,2021“南粤工匠”获得者、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2021“南粤工匠”获得者、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宁平华 图:受访者提供
作为一名新广州人,来自湖南的他对广州乃至南粤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说起“南粤工匠”,他认为“包容、开放、务实和创新,是其精神所在”。
“南粤文化的怀抱是敞开的,” “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广州发展,都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当地的包容性。” 早把自己当老广的宁平华赞赏地说。
在他看来,受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岭南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吸取和融合着中原文化与远道而来的海外文化,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南粤特色文化。
“南粤文化是务实的,这是刻在岭南人骨子里的(文化)”,宁平华说道。在日常生活中,他时刻都感受到这种“务实”,尤其在市政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路边可见的风雨连廊,还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骑楼,甚至是疫情当下还在积极建设的市政设施,宁平华认为这些都是务实的表现。
广州骑楼 图:南方都市报
“所有建筑都要服务于人。”这一点,宁平华与整个团队都达成了共识,建筑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的生活变得更好,广州市政建设完美地实现了这一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人们能感受到,广州市政建设不仅仅追求实用,更追求自己独特的浪漫。
“通过建筑,让市民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能感受到这种务实,又兼具南粤文化的特点,是我们追求的重点。”在宁平华看来,建设海心桥,不仅仅是设计一座桥,更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让其镌刻进南粤文化,以此走进大众生活,展现广州特色。
为了做到这点,设计海心桥之初,其团队就对南粤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而通过对南粤文化与工匠精神的领悟,让宁平华及其团队获益匪浅。
宁平华及其团队成员
让城市更美好,
就是最好的工匠精神
作为岭南水乡,广州的桥随处可见,可给人的感觉只有——小桥流水人家。真正跨越珠江的桥,一直到1933年才建成,那就是——海珠桥(注:海珠桥始建于1932年,建成于1933年2月15日)。
然而,由于当时的造桥技术与材料受限,我国自主建设桥梁的能力很落后,第一座跨越珠江的海珠桥还是由外国人设计与建造的。
宁平华指出,那时造桥的技术含量低,材料技术都比较落后,满足不了通行需求,两岸之间的来往只能靠摆渡。住在珠江两岸的人沟通起来非常有难度,两岸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因此,这个时候广州流传着一句话叫“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套房”。
改革开放后,广州的桥梁建设飞速发展,逐渐促进了珠江两岸——“河南”、“河北”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现在,珠江早已不再是当年的鸿沟,而成为了景观与品质的代名词,过去“床”与“房”之间的对比名言彻底留在了历史长河中。
海心桥 图:南方都市报
“广州的桥梁建设,从材料、设备和工艺等多方面,经无数桥梁建设者的悉心钻研,咱们广州的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宁平华道。
如今的广州,坐拥中国第一座城市高架路、第一座全互通立交桥、第一条快速路,世界第一条固定走廊、灵活路线、模数式站台、集约化管理的城市快速公交系统,世界最大跨度的斜拱弯梁组合体系跨江人行桥等诸多建设成果,无数个“第一”让每一位生活在广州的人都备感骄傲与自豪。
海心桥 图:广州日报
身为桥梁设计师,宁平华走过无数座桥,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具体多少座早已记不清了,而他自己设计的桥更是不小于100座,用一句“我见过的桥比你吃过的大米还多”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提起自己设计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座桥——广州的珠江鹤洞大桥,宁平华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这个桥给我印象非常深,这是广州第一座江中不设墩一跨过江的特大桥,也是广东第一座预应力混合梁和钢砼组合梁组合的混合体系斜拉桥,精细设计,精准施工控制,用独自设计、自主开发的软件进行计算设计,施工控制和高精度合拢。”
广州鹤洞大桥 图:广州日报
宁平华介绍道,这个桥在建设中有一个小插曲,施工单位因为张拉的时候力可能差了一点,导致标高有变化,向他们提出是不是设计方计算有问题。对自己和团队,宁平华当然是有信心的,不过秉着科学的精神,他说有可能有问题,查清后再复。后来,经团队认真排查,发现是设备的数据有问题。改过来后,项目推进非常顺利,还提前三个月通车。
而最让宁平华自豪的桥是——海心桥,他说,“老百姓的满意让我们觉得很有满足感。”
在访谈过程中,宁平华还提到了南北桥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广州的桥与其花城这个别称非常符合,广州的桥面上会种植许多美观的花卉,一眼望上去,非常浪漫。”
海心桥的成功
在于兼具审美普适性与实用性
海心桥 图:广州日报
作为世界上跨度最大、桥面最宽的斜拱曲梁人行桥,匠心独运的海心桥一面世就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捧,除了琴鸣绢舞、岭南花舟这些岭南特色之外,宁平华团队认为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其兼具审美普适性与实用性。
宁平华表示,海心桥在设计之初,需要考虑的地方很多,不仅要能服务于珠江的景色,又要与小蛮腰互相配合形成全新的风景,既要满足广州的审美与文化底蕴,还要体现出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正在与时俱进的发展感,与此同时,更要体现出当代桥梁在城市发展与经济带动上的作用……
更艰难的是,当时给到宁平华团队的时间只有一年,时间紧任务重,从接到海心桥这一任务开始,宁平华和其团队就进入了日夜奋战阶段。
海心桥 图:广州日报
无数个日日夜夜,宁平华团队通过创新设计,克服了结构体系新颖、局部构造复杂、制造精度要求高、施工控制难度大等关键技术难点,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关于桥的各阶段静力分析、抗风设计、抗震设计、耐久性设计、接岸平台、排水防洪等等攻关任务。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在技术上保证了大桥建设各阶段快速安全推进,终于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将珠江上的这座“民心桥”“艺术桥”铸造成了“科技桥”“创新桥”。
海心桥 图:广州日报
上面说的这些“桥”,字面上只有三个字,但实现出来、落地出来,其背后是桥的设计与建设者们精心竭虑、锐意创新的结果,是团队为一个技术参数进行上千次校正、修改的结果。
唯有每一环节的正确,才能保证最后的精细结果,而对于桥的建设来说,每一个环节,更是环环相扣。
它要求的,是执行者的务实、细致、创新、踏实、坚持……
在这一点上,包括宁华平在内的所有南粤匠人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南粤文化的至高境界,也充分展现了南粤工匠的特色与专业。
海心桥 图:广州日报
提到“工匠精神”,宁平华团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现代的工匠精神,不仅仅要在专业知识层面有充分的储备,更要以人为本,从人与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务实的手段,用创新的方式解决困难,踏实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大到每一份工作,小到每一个数字,都要精确计算,严密把控将每一件事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让城市更美好,就是最好的工匠精神。
广州这座城市,已经成为每一位建设者的家,对宁平华来说,更是如此。他认为,大家齐心协力,充分发扬工匠精神,狠下绣花功夫,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不断出新出彩,定能将广州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成为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乐土。
海心桥 图:广州日报
带着这样的情感,宁平华及其团队对2022年的展望也非常朴实无华。
面对即将到来的2022年,团队也将满怀信心,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对各种挑战,坚持新发展理念,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新冠病毒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用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将以广州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得更加美丽宜人、生机勃勃。
明珠湾大桥 图:中国铁建
快问快答
Q:您吃辣吗?
A:吃。
Q:辣的东西好吃还是不辣的东西好吃。
A:怕不辣。
Q:最喜欢的一道菜是什么?
A:红烧鱼。
Q:有没有什么不喜欢吃的菜?
A:没有。
Q:您一天一般工作几个小时?
A:12个小时。
Q:您会睡懒觉吗?
A:从来不睡懒觉。
Q:就没有想赖床的那种感觉吗?
A:一天没有。
Q:最近您有没有什么崩溃的时候?
A:从来没有,以前没有,最近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Q:您最近有没有什么落泪的事情?
A:在8年以前母亲去世的时候落泪。
Q:对年轻人有什么忠告?
A:事业和生活并重,没有好的生活谈不上好的事业,成家立业,安居乐业等等,都是年轻人应该要注意的方面。
宁平华个人介绍
宁平华,男,湖南邵阳人,1963年8月生,广东省勘察设计大师,现任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市政分会会长、广州市第五届建设科学委员会委员、珠海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主持了重大工程项目超过30余项,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取得了重要成果,获得国际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18项、省部级奖项38项;在工程与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创造性成果,4项鉴定为国际领先、3项鉴定为国际先进,并能应用于实际项目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1项、外观专利授权1项,获得软件著作5项,发表论文9篇;在编写著作及编制规范方面,共编写著作6本,完成规范编制11项。
编辑:许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