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数交所卢勇:数据产品挂牌前评估质量合规,交易交付分开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原创2022-01-10 10:12

数据新作为·数据30人20城 系列报道解码数治之道⑦

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盘活数据资源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之举。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系列专题,专访数据开放实践者、治理标准制定者、数据安全护航者、数据立法起草者等,并且挖掘数据应用创新举措,探寻数治能力优秀区域,以“30人访谈为引,以20城案例为鉴”,致力呈现新时代下的“数据新作为”,共谱数智新篇。

同时,面向全国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征集数据应用优秀案例(资料或线索请发邮箱nandubdi@163.com),我们将组织大数据领域有关权威专家对案例进行解读、评估,并进行更深入采访,实现更广泛推广应用。

提到数据交易,你会想到什么?上海数据交易所2021年11月25日揭牌成立,当日完成挂牌数据产品20个,涉及金融、交通、通信等八大类,达成了部分首单交易。上海数据交易所重点是聚焦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等关键共性难题,形成系列创新安排。那么,上海数据交易所预期目标是什么?将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具体实践中如何操作?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裁、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主任卢勇接受了南都专访。

数据用在什么地方,要有一个事先的规定

南都:全国各地政府重提数据交易场所,从贵阳到北京再到上海,先后成立大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成立预期目标是什么?数据交易流程怎样?

卢勇:上海数据交易所成立最大推动力是浦东改革开放3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被称之为“13号文”,明确要在上海浦东建立国际数据港和数据交易所。

上海2016年成立数据交易中心,在数据流通交易业务上已经有了5年多实践经验。结合“13号文”要求,2021年在上海设立数据交易所,目标是为了打造全球数据要素配置的重要节点,不只是发展简单数据流通交易业务,还是为了将来能够配置全球的数据要素。成立数据交易所有利于企业更合规、高效获取外部数据,赋能企业进行业务数字化、数据业务化的转变,推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的掌握能力、协调能力,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是建设上海数据交易所的目的之一。

关于数据交易流程,我们提出“不合格不挂牌,无场景不交易”的原则。从数据供应方角度而言,先是企业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我们进行审核,对要流通的数据产品进行合规质量评估,之后就能让产品挂牌。挂牌后如果有需求方有兴趣,我们进行撮合,形成交易。交易之后还有一个动作叫交付,除合约达成之外要有一个交付过程,形成一个凭证。从数据使用方角度来说,申请成为会员就可以在数据交易所市场进行“采购”。数据使用方对数据产品提出要求,我们也要审核,无场景不交易,有场景才交易,交易之后也形成凭证。“无场景不交易”就是数据必须有合理使用场景,数据用在什么地方,要有一个事先的规定。

价格形成机制背后有三种原理,数据定价是重点研究方向

南都:交易流程里面定价怎么定?由数据需求方还是使用方来定,有哪些定价模式?

卢勇:有的按照需求方来定,有的按照使用方,关键是要双方达成一致。数据产品与传统金融产品交易不太一样,金融产品是一个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它可以形成一个连续定价机制,但数据基本上是按照每一次协商,形成一个价格。数据的供需双方都希望利益最大化,但需要形成一个平衡点。实际上,价格形成机制背后有三种原理:一是成本法则,我加工出数据产品,需要多少成本,在此基础上做调整,用这样方式定价。二是收益法,我使用这批数据产品之后,在最后收益上有多少增加。三是市场法则,就是产品通过交易后形成相对稳定市场价格。数据定价将是上海数据交易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

南都:之前有些地方成立数据交易所,但后续发展不尽如人意,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卢勇:数据交易所的探索,需要顶层规划设计。上海在这方面准备很多交易配套制度,例如颁布《上海市数据条例》,同步推进一些规范、指引、标准。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性框架,再推进实际的业务落地会更容易。

其实,是否适合建立数据交易所,跟地域性有一定关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数据资源越丰富。数据是第五大生产要素,它要结合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发展,不是单单只有数据就能发展。技术配套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结合更多的如多方安全技术等手段,可以用更先进的交付手段来满足数据安全合规流通的需要。

让场内交易的数据产品更合规、更高效

南都:目前数据交易、流通、跨境等面临哪些新难题?上海数据交易所如何突破数据交易核心瓶颈?

卢勇:纵观国内国际数据流通交易,还有非常多的场外交易。我们怎样让场外发生的交易,逐步搬到场内,这是面临最大的挑战。当然,数据交易业务开展过程中,我们碰到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五难”问题,同样也是挑战。

上海这次有所突破,希望通过类似制度创新、理论研究方向去做进一步探索,包括“五大”首发,具体而言:

一是全国首发数商体系,全新构建“数商”新业态,涵盖数据交易主体、数据合规咨询、质量评估、资产评估、交付等多领域,培育和规范新主体,构筑更加繁荣的流通交易生态。

二是全国首发数据交易配套制度,率先针对数据交易全过程提供一系列制度规范,涵盖从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主体到数据交易生态体系的各类办法、规范、指引及标准,让数据流通交易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三是全国首发全数字化数据交易系统,上线新一代智能数据交易系统,保障数据交易全时挂牌、全域交易、全程可溯。

四是全国首发数据产品登记凭证,首次通过数据产品登记凭证与数据交易凭证的发放,实现一数一码,可登记、可统计、可普查。

五是全国首发数据产品说明书,以数据产品说明书的形式使数据可阅读,将抽象数据变为具象产品。

尤其是数商体系概念的提出,我们之前发现所有数据流通交易基本是在数据提供方、数据使用方与流通平台三方之间完成,对一些成熟领域可以,但对一些新的领域可能存在不足。我们发现数据流通交易未来会从短链过渡到长链模式,在整个交易流通的链条中需要更多配套服务的提供,才能让数据流通交易变得更容易、做得更大。在配套制度上,全数字化的交易系统登记凭证、说明书等都是点上突破,我们想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面上突破。

南都:上海数据交易所创新提出“五大”首发,在实践中具体怎样操作?

卢勇:比如数商体系,不光是概念的提出,而是配套生态的打造。传统的数据流通交易是数据提供方、需求方,平台只是做撮合就结束。现在发现有很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需要做更多事情,我们想做得更合规,就要有合规评估,要求质量提升,就要有质量评估。评估是一种方式,让场内交易的数据产品更合规、更高效。

另外,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是企业对业务转型需求,但业务转型需求不是那么容易转换成对数据的需求,需要一道翻译工作,所以需要数商。即便了解一个数据需求,但不知道数据在哪里、去哪找,也是数商服务,我们称之为数据经纪人。有了生态中各种各样角色,数据交易会变得更容易。其实,数据交易本身目的还是为了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把交易、交付分开,交付手段更灵活

南都:全数字化数据交易系统是属于我们打造的一个新系统?

卢勇:全数字化数据交易系统是使我们数据交易流通更便捷更自动化的一个系统,里面涉及将来一个新做法,就是把交易、交付分开。传统数据交易、交付实际上是合在一起,分开的好处是可以针对不同安全等级的数据,用不同方式交付,可以让更多数据来经常进行交易。

现在,一些安全等级不那么高的数据,我们是直接融合,就是直接把数据从数据供应方给到数据使用方,这是一种交付模式。但是,更多机构希望数据是可以给你第三方使用,并不希望你拿走原始数据、看到我的原始数据。我们就是用多方安全计算、数据沙箱等,在技术手段保证前提下,让数据使用方用了数据,也拿不走数据。这是全数字化生数据交易系统一些突破点,功能更完善、灵活、便利。在过去数据交易中心的模式上,虽然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中心不触碰数据,但我们做的大部分还是数据的直接融合,就是直接把数据由A给到B。现在,把交易、交付分开,交付手段更灵活。我们根据不同数据等级、数据需求,去配套不同的交付条件与手段。

南都:数据产品登记凭证是不是像之前广东颁发数据资产凭证?

卢勇:数据资源的统一登记是我们这次的一种探索,我们希望市场的数据要素(核算)通过数据交易所的抓手能够逐步实现。未来,数字经济时代要对数据要素进行核算,全社会到底有多少数据要素、有多少资源,登记只是一种方法。如果这个方法能够普遍推广,未来对我们了解社会数据资源是非常大的突破。

南都:现在上海数据交易所主要是集中在哪些方面的数据交易?

卢勇:我们先从企业相关数据入手。交易所成立第一天,首单交易的是国网上海电力“企业电智绘”数据产品,卖给工商银行。工商银行使用这些数据,就能对它所服务企业从贷前、贷中、贷后增加一个维度进行管理。这也是现在开展数字化转型业务中常用的做法,传统对企业征信是通过企业过去交易记录来评判是否可以获得资金支持,现在可以从更多维度来判断,尤其是生产企业用电数据,是重要指标。银行用了从国网上海电力采购的数据以后,可以更好赋能对企业服务运营。未来,这方面需求比较大。还有就是垂直领域,如交通、金融等,这些需求也比较大。

交易采用会员制,供需双方先要申请成为会员

南都:上海数据交易所成立当天,受理挂牌、完成挂牌数据产品涉及金融、交通、通信等八大类,今后主要聚焦哪些方面?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时积累哪些经验?在流通、应用中成效如何?

卢勇:跟国民经济相关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希望有所涉及,包括像金融、交通、通信等,希望能够起到赋能作用。上海2021年开始城市数字化转型,经济赛道的领域非常广,数据交易所能扮演赋能角色。现在,上海把数据交易所定位成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就是希望全面赋能数字化转型。

实际上,上海数据交易所也是依托于原来数据交易中心,一些探索实践经验形成的一个更高层次数据交易平台。以前,我们一开始做数据交易就是做数据资源的连接。当时,很多数据交易中心是把数据拿来,经过加工形成数据产品在平台出售。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不是这么做,只有订单的数据是回到数据交易中心的平台,数据是直接从提供方给到使用方,这种模式在新成立的数据交易机构都会去采用。

另外,我们需要一个集中清算的形式,就是数据交易中心、数据交易所本身并不触碰这些资金,都是托管在银行,完成交易后通过银行进行集中清算,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经验。我们会在垂直领域中持续发力,政府对数据交易所未来会更加重视,我们可以拓得更宽一些,尤其是垂直行业,之前比较少在平台集中交易,未来可以推动。

南都:我国数据跨境交易、流动等方面仍然比较薄弱,数据安全跨境交易、流动难点主要是什么,交易所将进行哪些创新探索?

卢勇:数据跨境交易需求是有的,但从政策到落地实施还需要很多的突破。目前我们重点还不在跨境,这是下一步要考虑,但有些做法可能是未来能够赋能跨境,比如交易、交付分开,交付可能不一定局限在境内完成,可能在境外就能完成,尤其是针对走出去的企业。

南都:数据交易关键是对数据质量的要求,目前上海数据交易有哪些渠道,数据流通有哪些模式,怎么解决交易数据合法性、及时性、可用性、安全性等问题?

卢勇:上海数据交易所的交易是采用会员制形式。供需双方首先要申请成为会员。成为会员后,作为供应方,可以申请数据产品的挂牌。挂牌前交易所要求对拟挂牌数据产品进行合规性和质量进行评估,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及时性和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同样,作为数据的需求方,交易所也要对数据的使用和场景做相应的评估,确保“无场景不交易”。

微信图片_20220105161327.jpg

个人简介:

卢勇,现任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裁、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主任,负责大数据流通交易业务、数商生态、应用创新等的推动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间的政府与企业大数据应用领域交流合作探索。具有30年IT行业经验,曾任职于HP、Cisco和Brocade等著名行业领先的IT公司亚太区和中国区的销售、市场和业务发展等的管理工作。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字政府研究中心

统筹:邹莹 研究员:袁炯贤 实习生:张瑾杰 设计:刘寅杉

编辑:袁炯贤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数据交易趋势观察
数据新作为·数据30人20城系列报道解码数治之道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