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莞交通要道公常路中大深圳校区段下穿隧道通车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2-01-11 18:02

南都讯 记者张艳丽 摄影记者赵炎雄 1月11日,备受光明区居民关注的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工程地下隧道正式通车。该项目是光明至东莞的交通要道,将有效缓解区域交通压力,改善深圳中大校区师生及周边居民的出行环境,实现了光明科学城片区的客货分离,同时实现了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与整合。

800x534_61dd532ad3ca2.jpg

800x534_61dd532ae2273.jpg

800x534_61dd532ad9ca0.jpg

地上地下各双向六车道

公常路作为光明至东莞的交通要道,建成后对推进光明区北片区转型升级,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产学城融合示范区、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十大重大交通项目之一,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工程位于深圳市光明区,道路全长3.56公里,其中地下道路长2.645公里。

地下道路采用干线性城市主干道标准,50公里/时,双向六车道,闭合框架宽28.9米,采用钢筋砼闭合框架+U型槽结构;地面道路采用生活性主干道标准,40公里/时,双向六车道,宽度70米。

深圳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高工毛雄伟介绍,项目建成通车将有效缓解区域交通压力,改善深圳中大校区师生及周边居民的出行环境,实现光明科学城片区的客货分离。


多项技术创新保证项目建设

记者了解到,该工程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地铁六号线支线建设同步、交叉施工。项目基坑全长2.645公里,宽度28.9米,为公路与地铁长距离并行施工的明挖隧道,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5~22.4米,“如此长距离并行施工属于国内首次。”毛雄伟表示。此外,公常路存在人流车流巨大、干扰多、安全风险高等挑战。

面对工程高标准、高要求、工期紧,建设单位采用信息化管理驾驶舱、智能化钢筋加工配送中心、自行式液压台车在地下主体工程的应用等八大创新技术,保证工程建设高质量完成。

据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工程项目经理付金介绍,项目首创信息化管理驾驶舱,充分利用“BIM+”、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管理驾驶舱,实现人、机、料、法、环等现场数据的采集及智能化管理。通过集成企业微信,实现施工现场数据的共享,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实现信息之间的串联互通,形成项目统一的工地管理数据集成中心,为项目管理、安全、质量风险防患、生产指挥等提供数据支撑。

项目还创新深大基坑全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用技术。通过基坑全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表沉降、钢筋应力、支撑轴力、桩体水平位移、水位等,既实现了不受天气影响实时监测,又解决了人为的主观造成的误差,保证了数据的安全稳定性。

编辑:陈欣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