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宋凌燕 发自北京 1月1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有外国记者提问,张家口赛区可能需要不少人工造雪,这将对水资源和能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回应,总体来看,人工造雪需水量有限,不会对区域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
严家蓉介绍,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主要设在延庆和崇礼山区,这两个地区有比较独特的气候条件,有较多的天然降雪。比如2021年11月,两地都有大范围的降雪,而且降雪量达到了暴雪级,为减少人工造雪的用水量提供了前提条件。
她给出几个数据,从实际用水量来看,延庆赛区赛时需水量占当地现用水总量的1.6%,占当地水资源量的4‰。张家口赛区赛时需水量占崇礼区用水总量的9.8%,占崇礼区水资源量的2.8%。
此外,北京冬奥会通过制定赛区供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节约用水等措施,提升了赛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滑雪场也优先利用收集贮存的天然降水、地表径流等作为人工造雪的水源。北京冬奥会使用的人工造雪系统,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效节水设备和智能化造雪系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动态保持最佳造雪效率,有效避免了水资源浪费。
严家蓉进一步指出,人造雪是国际重大赛事保障用雪质量的客观需求。从全球范围雪上项目举办情况看,为了保障比赛用雪质量,国际上的重大赛事基本上都采用人工造雪。因为和自然雪相比,人造雪可以改变粒径、含水量和硬度,这样有利于满足不同比赛场地的需求,而且人造雪比自然雪的性状更稳定,在被压雪、平整、注水之后,更容易整备成状态一致的雪道。从比赛的角度来讲,这样的状态一致的雪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更公平。
张家口市副市长、冬奥办副主任刘海峰。
河北省张家口市副市长、冬奥办副主任刘海峰介绍,张家口赛区通过收集地表径流、雪融水等举措,实现了造雪用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比如,在云顶场馆群、古杨树场馆群建成了11个露天蓄水池、地下雪融水收集池,以及小景观湖,总蓄水量达到了53万立方米,为造雪提供了有力的用水支撑。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相约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