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90后”给老皮影换新衣,数字技术让非遗“活起来”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2-01-17 22:50
600x800_61e572fdad0e8.jpg

575x800_61e572fdac89c.jpg

用几根竹棍、几张皮影,经一番唱念做打,在光影中将生活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这是不少人印象中的皮影戏。对于这类民俗传统文化,大鹏“90后”罗雯婧却在偶然“触电”后成为皮影的“新造者”,让古老的皮影肢体语言通过数字影像,重新融入现代大众生活。

其实,土生土长的大鹏人罗雯婧身上有很多标签:海归、90后创业者、非遗传承工作者、数字皮影探索者……对于她来说,要坚持皮影“守艺人”的初心,创新形式弘扬传统技艺很是重要。于是,近年来,她通过创作《数字交互皮影剧》、“皮影盒子”等方式,用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带大家走近这一传统技艺。


打磨《数字交互皮影剧》,用AR技术让传统皮影“活起来”

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空间设计专业的罗雯婧,在打磨毕业设计作品《皮影博物馆》期间,对皮影艺术的兴趣愈发浓厚,就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创业者,探索传承皮影艺术的有效途径

2018年,在大鹏皮影非遗传承人蔡劲笋指导下,罗雯婧对皮影艺术了解得更多。同时她也在思考,若仅靠延续传统皮影的表现手法来传承,俨然不合时宜,怎样将其重回大众生活?

她的答案是,必须突破传统思维,不断融合新业态,通过现代科技做好活化传承。“设计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其设计融入大众生活,远比孤傲的表达技术更重要。”罗雯婧不断在传统文化特点中寻找与现代艺术的契合点,网罗各种现代表现形式将此前所掌握的品牌设计思想学为所用,最终实现了将先进的数字AR技术赋予古老的传统皮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传承两千多年的皮影通过数字影像活了起来。

绘稿、电脑骨骼绑定、肢体运动、渲染、编程、场景调度、镜头语言.......历时2个月,团队5个人最终完成5分钟的影像《数字交互皮影剧》。具体来说,就是人在大屏幕前,通过肢体语言来控制屏幕里动画主体,即将三维立体人物模型转换成二维平面,利用传感器将物体进行骨骼绑定,实现虚拟画面与现实的实时同步。这也是罗雯婧创业两年来最欣慰的作品。


筹备制作《东纵刘黑仔》,挖掘本土IP讲好大鹏故事

“我们需要站在小朋友的视角,思考他们喜欢什么”罗雯婧补充道,比方说孩子喜欢动物,团队就设计个小鹦鹉,通过影像动物,将科普、手工实践、美术讲堂融入其中。他认为,如果牵强地以成人的视角强行植入,容易降低儿童对皮影的好奇心。

为此,她的团队还研发了“皮影盒子”,故事性较强的交互文创作品,先后编辑了《齐齐森林》、《粤剧皮影白蛇传》等故事,将皮影安装、颜色绘制、剧本演绎、科普宣传融汇其中,实现了现代皮影走近寻常百姓。带着“皮影盒子”,她进学校、走社区,如今已有数万名市民参与体验互动。

如何将本土和民俗文化和记忆保留、传承下来,变得极为迫切和重要。罗雯婧坦言,当下正在筹备《东纵刘黑仔》的设计制作。“作为大鹏人,希望能做一套令人眼前一亮的古城博物馆等现代皮影作品,通过挖掘本土文化IP,呈现一个与众不同持久不衰的经典作品,让更多人由此了解大鹏。”

数字皮影通过互动游戏、皮影动画等新颖的形式让人们对古老的皮影有了更新的认知与传承。大鹏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大鹏办事处将着力推进非遗与本地民俗的‘活态’传承,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非遗发展思路,打造特色品牌,将其与大鹏文旅深度融合,用幻化新生的古老皮影传承大鹏红色基因、讲好大鹏故事。

采写:见习记者 陈杏花 通讯员 李若石

编辑:柴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