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莞迈入“双万”城市,人民群众将可以共享更多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不远的未来,东莞轨道交通将连线成网、医疗保障不断增强、教育条件越来越好……
谋求更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与城同生共长。去年,东莞共投入460.89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占市财政支出的76%,充分彰显千万人口城市的民生保障力度。今后五年,东莞将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覆盖常住人口,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十三五”期间,东莞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图为莞惠城际。 南都拍客 叶柏 摄
乐享出行便利
实现对接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
黄小姐住在东莞南城西平,走路去最近的西平地铁站约十分钟,再前往东莞火车站或虎门高铁站都只需20多分钟。黄小姐每月都会去惠州出差,而莞惠城轨刚好也在西平西站设点。延伸到家门口的地铁和城轨,让黄小姐的通行效率大增,幸福感满满。
“十三五”期间,东莞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轨道网络加快形成,轨道交通2号线(一、二期)、莞惠城际、穗深城际正式通车。同时,赣深铁路还在东莞南站(塘厦)设点。赣深铁路开通之后,从东莞到深圳约20分钟,到赣州不足两个小时,并可接入全国高速铁路网。
东莞还从空间结构上强化城市联系,实现对接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随着从莞高速、南沙大桥、番莞高速一期的建成,深圳外环高速、番莞高速二期三期的加快建设,“五纵四横六连”的高速路网骨架基本成型。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全面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二期、三期)、2号线三期、3号线一期建设,争取加快推进6号线、7号线、8号线与12号线前期工作,强化与广州、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对接,并适时启动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编制。推动国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等多层次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与换乘,实现东莞市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至周边城市1小时通达。
到2030年,东莞将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质交通城市。中心城区内部85%的全方式通勤时耗不超过30分钟、机动化通勤时耗不超过45分钟。中心城区和组团核心区高峰期平均行程车速25公里/小时以上,其它区域不低于30公里/小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东莞将建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出行更为便利。
优化医卫资源
推动实施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
一年多前,黄小姐因细菌感染持续高烧,去了南城医院治疗。她一共住了五天院,共花了5000元左右医药费;不过,在报销之后,自付费用不到200元。这让黄小姐喜出望外,“没想到可以报销这么多。”
“十三五”时期,东莞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大幅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3154个、3.4万张、2.2万人、2.8万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41%、23%、37%、41%。
与此同时,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全市建成39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五年来,全市基层门诊量占比保持在40%以上,“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
“十四五”期间,东莞将全力打造健康中国的“东莞样本”。根据《东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健康东莞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优质高效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发展和健康服务整体水平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其中,东莞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将通过创建高水平医院,争取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带动提升全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5所区域中心医院逐步达到三级甲等现代化综合医院水平。到2025年,每个片区至少建有一所护理院或康复医院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养、康护需求。
随着“三孩”时代的来临,为了强化生育政策配套衔接,东莞还将健全生育配套政策体系。其中,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5.5个。此外,还将健全母婴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实施适龄女生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免费接种项目。
教育扩容提质
未来五年将新增约31万个公办学位
2021年秋季新学期,位于建设路的南城阳光第十小学(公办)迎来了首批新生。
市民王先生说,他之前一直担心孩子读小学的问题,没想到家门口的公办学校一年就建好了,“感觉一下就解决了家庭最重要的难题。”
2021年,东莞一所所学校全新亮相,正是东莞大力加快全市公办中小学建设速度,破解学位供给瓶颈问题,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生动注解。市教育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全市已完成48所公办中小学改扩建工程,新增学位4.68万个。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东莞大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和教育公平普惠工作,力促教育扩容惠及更多人群。2016年-2020年,全市新建扩建260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新增学位超17万个;2017-2020年,全市向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提供了积分入学学位和优惠政策学位48.11万个。“十三五”期间,全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民办学位补贴的随迁子女人数占比提升1倍,2016年仅为24%,2019年、2020年已超50%。
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刚刚结束的市党代会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接下来,东莞将创新公办学校投建模式,引入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探索民办学校转型公办新模式,不断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未来五年,将新增公办学位约31万个;其中,中小学学位28.4万个,幼儿园学位2.5万个。此外,加强师资帮扶,统筹安排新进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倾斜;实施莞式慕课实验基地建设,发挥品牌龙头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市民最关心的“双减”问题上,全市教育系统将加强学生作业负担和质量管理,打造优质作业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合理布置科学技能、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等不同类型作业。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减轻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同时,提升校内课后服务质量,推进课后服务“5+2”模式全覆盖,推动各镇街提供暑期托管服务全覆盖,大力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模,坚决打击隐形变异培训行为。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编辑:刘辉龙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中国最新双万之城!如何炼成?
立足“双万”新起点 谱写东莞新篇章